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数字文旅背景下高校旅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李杰 宋周洪
文章字数:1686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日益深入,数字文旅应运而生。高校传统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数字文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融合数字技术与人文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成为高校旅游类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数字文旅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
  (一)数字文旅的范式变革。数字文旅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资源数字化,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对文化IP进行确权,确保文化资产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生成式AI则可以创作非遗数字内容,将传统文化以新颖的数字形式呈现出来,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场景沉浸化方面,元宇宙虚拟景区、AR/VR交互式展览等新技术的应用,重塑了游客的参与方式。
  (二)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矩阵。在数字文旅背景下,新型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多维度的能力。首先是技术融合能力,这要求人才掌握数据分析技能,能够从海量的旅游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熟练掌握AI工具应用,例如利用ChatGPT辅助旅游文案生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文化创意素养至关重要。人才需要具备挖掘地域文化IP的能力,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元宇宙文旅产品。最后,商业转化思维不可或缺。要能够利用数字营销手段,如短视频、社交电商等,推广创新项目,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商业价值。
  二、当前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课程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部分高校的旅游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生成式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模块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数字文旅技术知识,毕业后难以应对智慧景区规划、虚拟旅游产品开发等新兴岗位的需求。
  (二)实践平台与产业脱节。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面,缺乏能够让学生深入参与数字文旅项目实践的硬核场景。例如,元宇宙实验室、AI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的缺失,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项目。
  (三)师资数字素养不足。高校旅游类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AI工具实操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将最新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在游客行为数据分析课程中,不能通过Python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教学。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无法从教师那里获取最新的数字技术知识和应用技巧。
   三、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一)课程重构:嵌入数字技术模块。课程重构是培养数字文旅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增设“数字文旅技术基础”课程,向学生普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开设“生成式AI与创意设计”课程,让学生掌握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AI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二)产教融合:共建技术驱动型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与头部企业,如腾讯文旅、携程等,共建AI旅游创新中心。学生可以参与到数字导游系统研发、NFT文旅IP孵化等实际项目中,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积累项目经验。
  (三)师资升级:打造“双师型”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行业专家驻校是提升师资水平的有效方式,高校应聘请数字文旅企业的技术专家开设工作坊,向教师和学生传授AIGC工具的实战技巧。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工具应用能力,使教师能够将最新的数字技术知识融入教学中,培养出更符合数字文旅产业需求的人才。
  (四)以赛促创:链接前沿技术应用。以赛促创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举办数字文旅相关赛事活动,要求学生结合生成式AI设计智能行程规划,或利用AR技术开发文化遗产导览。通过参与赛事,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字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赛事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为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文旅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旅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技术+文化+商业”三维培养体系,以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确保数字文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24年第一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31005875172244、231102874082010);教育部第三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3122753864、2023122734405)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