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
文章字数:1867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抓手,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中的独特育人功能与奠基作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文化自信弱化
语文教学中过度重视学科知识点,而忽略了对中华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的探究。以高效灌输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一方面使得教师和学生无法充分利用文化背景、时代影响等宝贵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发展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又导致情感教育缺失,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反感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学习内容,不能够自主对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究。忽略情感熏陶,不利于中华文化对青少年的感召,文化自信的培育在这种“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落实支点。
(二)思维能力僵化
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无论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还是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思维贯穿于学习、组织和构建语言文字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影响为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高低。教师过度依赖课本,课堂枯燥无生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无法提升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诸种思维。
(三)审美创造虚化
不注重对文章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发掘和感受,教师往往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赶超教学进度、传授新知识点或是对旧知识点进行推敲与巩固。学生面对审美创造活动,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情绪,出于“怕麻烦”心理,没有积极落实于行动。
(四)教学评价单一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比例失衡,重视后者而轻视前者;“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评价往往以应试能力为导向,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标准,以学生对细节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识记为出发点,轻视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做出指导性评价,评价内容单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要想更好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构建与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真实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全面的评价内容,以多元评价主体结合丰富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得到自身的综合发展。
(一)以情感教育强化文化自信
情感教育是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感受其魅力与精神,从而对中华文化有坚定信心,去热爱、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而确立文化自信、参加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策略。实现情感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情感修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要构建融洽关系,还要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例如,在进行叙事性文言文或古诗教学时,以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还原故事情节;使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情感体验。
(二)以趣味教学活化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佳内驱力,教师应提高寓教于乐的能力。以写作教学为例。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命题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结合自身观察和体验多辟蹊径,锻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写作的主动权。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逻辑思维与开放性思维。如为《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编排并出演课本剧,让学生去设计安排布景和剧情。
(三)以语文实践实化审美创造
实践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综合性学习任务中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前,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共同商议活动目标,注意引导,给予鼓励,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就。学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互帮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师生学会开发利用课内外资源,把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一个更真实、更能感受到的情境中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四)以多元多样完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反映学生群体的整体风貌,又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首先,评价方法灵活化。书面评价、口头评价有效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学生自身、其他学生、家长都要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最后,评价内容全面化。如可以考察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等,观察学生思维发展情况,考查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评析学生语言运用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202307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浦镇芙蓉学校;2.湖南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一、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文化自信弱化
语文教学中过度重视学科知识点,而忽略了对中华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的探究。以高效灌输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一方面使得教师和学生无法充分利用文化背景、时代影响等宝贵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发展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又导致情感教育缺失,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反感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学习内容,不能够自主对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究。忽略情感熏陶,不利于中华文化对青少年的感召,文化自信的培育在这种“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落实支点。
(二)思维能力僵化
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无论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还是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思维贯穿于学习、组织和构建语言文字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影响为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高低。教师过度依赖课本,课堂枯燥无生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无法提升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诸种思维。
(三)审美创造虚化
不注重对文章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发掘和感受,教师往往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赶超教学进度、传授新知识点或是对旧知识点进行推敲与巩固。学生面对审美创造活动,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情绪,出于“怕麻烦”心理,没有积极落实于行动。
(四)教学评价单一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比例失衡,重视后者而轻视前者;“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评价往往以应试能力为导向,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标准,以学生对细节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识记为出发点,轻视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做出指导性评价,评价内容单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要想更好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构建与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真实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全面的评价内容,以多元评价主体结合丰富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得到自身的综合发展。
(一)以情感教育强化文化自信
情感教育是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感受其魅力与精神,从而对中华文化有坚定信心,去热爱、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而确立文化自信、参加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策略。实现情感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情感修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要构建融洽关系,还要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例如,在进行叙事性文言文或古诗教学时,以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还原故事情节;使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情感体验。
(二)以趣味教学活化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佳内驱力,教师应提高寓教于乐的能力。以写作教学为例。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命题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结合自身观察和体验多辟蹊径,锻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写作的主动权。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逻辑思维与开放性思维。如为《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编排并出演课本剧,让学生去设计安排布景和剧情。
(三)以语文实践实化审美创造
实践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综合性学习任务中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前,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共同商议活动目标,注意引导,给予鼓励,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就。学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互帮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师生学会开发利用课内外资源,把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一个更真实、更能感受到的情境中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四)以多元多样完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反映学生群体的整体风貌,又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首先,评价方法灵活化。书面评价、口头评价有效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学生自身、其他学生、家长都要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最后,评价内容全面化。如可以考察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等,观察学生思维发展情况,考查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评析学生语言运用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202307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浦镇芙蓉学校;2.湖南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