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难度试卷背后的思考
董前程 喻璐
文章字数:299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张小学四年级的高难度试卷引发热议,一张试卷不仅关乎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更对教育评价体系和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思考。
  一、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价:构建科学体系
  这份试卷的设计体现了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导向性。它跳出了单一学科知识点的狭隘范畴,突破了就问题论问题的局限。试卷精心创设了诸多源自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像常见的取快递场景等便被巧妙融入其中。学生需调动多学科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来解决问题,这与新课程改革致力于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彰显了教育理念革新在试卷命题中的生动实践。
  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效的测量方式并设立科学的标准十分重要。第一,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具有专业性和客观性,能够从学科知识和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能力;学生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第二,多维度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除了学科知识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二、核心素养下的跨学科融合:真实情境下的试题命制
  这份数学试卷中出现的《长城谣》《说文解字》、无人机、快递、非遗项目等内容,巧妙创设了日常生活情境,综合运用了音乐、语文、政治等学科知识,为跨学科教学在试卷编制方面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然而,这种跨学科融合在数学试卷命题中的应用是否合理、此类命题方式是否科学有效,以及该试卷是否具有广泛适用性,均有待深入探讨与审慎思考。
  跨学科融合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知识拼凑,而是打破学科界限,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不会按照学科分类出现,跨学科融合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关键,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
  跨学科考试作为检验学生跨学科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其试题的命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能够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跨学科命题也面临诸多挑战。第一,考试命题范围较广,需要命题者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要设计出既涵盖多学科知识又具有逻辑性的题目。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这对于一些基础薄弱或尚未适应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来说会有较大压力。第三,考试评价标准难以统一,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评分标准存在差异,如何综合评价学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试题的命制要打破学科界限,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第一,要明确考查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结合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目标。例如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设计融合物理电学与数学函数的试题,让学生分析电路中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函数关系。第二,选取合适主题,体现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兴趣。可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融入地理学科的城市布局、政治学科的交通政策等知识,要求学生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第三,设计试题情境,围绕主题创设真实、复杂且有探究价值的情境。以“校园绿化设计”为例,要求学生综合美术学科和数学学科等知识,设计出合理美观的校园绿化方案。第四,把控试题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安排不同难度层次的试题。在跨学科试题中,可以设置一些基础问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再逐步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第五,制定科学评分标准,答案应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评分标准应兼顾结果与过程。既要对学生最终给出的答案进行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思路。
  三、核心素养下教师教学的变革:角色与策略的转变
  这份高难度试卷不仅彰显了新课程改革的导向,更为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单一学科的教育者变为跨学科教育者,还需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与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核心素养导向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难以契合新时代教育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架构。基于此,教师需精准且自觉地转变自身角色定位。第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二,从单一学科教师到跨学科教育者。随着跨学科教学的推进,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成为跨学科教育者。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科间的融合与互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势在必行。教师应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全方位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一,问题驱动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撰写报告等环节,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组,明确小组目标和成员职责,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新范式下,教师肩负着更为艰巨且多元的育人使命,必须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仅要在本学科领域持续精进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突破学科壁垒,广泛涉猎跨学科知识,同时,应将教学实践反思常态化,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改进路径,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第一,学习跨学科知识。教师要不断学习跨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通过参加培训、学术研讨、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为跨学科教学奠定基础。第二,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
  高难度试卷背后所反映的教育现象,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价体系、跨学科教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方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 学 设 计 研究》(项 目 编号 :QJY20231052);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规划“教师研究与发展”专项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THJS2024028)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