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研究
黄宇璐 李明明
文章字数:1712
  河北省大运河沿岸城市拥有丰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及各级省市县级非遗资源。然而,众多非遗因缺少有效融入现代社会生产体系的途径,正面临传承困境乃至失传的风险。鉴于此,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背景下,以河北省为例,探究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的旅游活化路径与模式,对于促进沿岸城市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活化的现状分析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活化的内涵显得尤为丰富和深远。活化不仅仅是对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展示或传承,更是一种深度的挖掘、创新与融合。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多彩。其非遗资源特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1、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多样性突出。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各具特色,如吴桥杂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巧享誉国际。2、技艺精湛,艺术价值高。例如,传统造船技艺在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家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技艺传承,所造船只种类繁多,造型独特。3、与运河文化紧密相连。非遗项目不仅是在运河沿岸产生和发展的,而且其内容和形式也往往与运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运河架鼓这种起源于清朝末年的打击乐合奏,其激昂的鼓声不仅传达着两岸人民对运河、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更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非遗的活化分析
  (一)理论阐述

  霍尔文化循环理论指出,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动态过程,涵盖文化的生成、流传、消费及再创新等多个关键阶段,即非遗文化需要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实现其价值的提升。同时,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也强调了资源的高效、灵活利用以及创新发展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两个理论为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指导。
  (二)活化调研分析
  本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探究了民众对于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活化的认知现状。调研数据显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普遍偏低,尤其在传统美术、音乐及民俗等领域。同时,公众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媒介获取非遗信息,而新兴渠道在传播中潜力有待发掘。此外,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参与热情高涨,对观赏非遗技艺、参与非遗活动等表现出浓厚兴趣。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活化的实施路径
  基于前文的非遗旅游活化利用分析,我们将分析出制约因素,并进一步依托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具体的活化开发策略。
  (一)制约因素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活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公众认知度不足、传播渠道单一且新兴渠道利用不足、非遗项目影响力不均、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以及产业链结构不完善等。这些因素限制了非遗文化的全面传承和发展,也影响了其向经济资源的转化。
  (二)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提升公众认知度。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普及非遗知识;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展览和演出,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2、拓展传播渠道并充分利用新兴渠道。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形式,如制作非遗文化纪录片、动画片、互动游戏等,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3、均衡提升非遗项目影响力。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意转化,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和产品设计。举办非遗文化主题旅游活动,引导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4、提高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加大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力度,鼓励企业参与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开发。5、完善产业链结构。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强非遗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拓展非遗文化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提升公众认知度、拓展传播渠道、均衡提升非遗项目影响力、提高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以及完善产业链结构等措施,可以实现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的有效活化和利用,有助于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ZKT24QN053)
  作者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校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