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逻辑与策略研究
黄泽炀1 方中书2 周易3
文章字数:1713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梳理“双一流”背景下高教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优化培养策略,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逻辑
  (一)历史逻辑:践行好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马克思在《资本论》[1]中深刻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不断拓展,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从未动摇,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一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2]是必然要求。
  (二)理论逻辑: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一流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3]明确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在“双一流”建设中,培养什么人是贯穿始终的基本问题,高校应培育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实践逻辑:扎实走好一流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4]提出:“到2027年,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是需要付诸实践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资源禀赋,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策略
  (一)价值引领:围绕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思政教育。引领拔尖创新人才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个人的奋斗与发展,突破“小我”、成就“大我”,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统一起来。
  (二)学科强基: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优化学科布局,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的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三)教学培优: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小班教学、导师制、项目式学习等,注重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开展“思、专、创、产”融合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科研提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引育建设,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深化AI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国际交流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五)创新固本:注重综合考察和评价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破除“唯成绩论”,建立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多元一体化评价体系,完善创新育人激励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六)合作增效:拓展全球视野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高精尖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国际学习和实践机会,借鉴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
  三、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案例——基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实施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项目,开展“3+1+X”本硕博贯通培养,打造一流课程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推进国际化教育,成功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竞赛和论坛中屡获佳绩。
  四、结语
  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教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深入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科布局、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5-01-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基金项目:2025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C202512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4XC0409);2024年度上海青年工作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4QYKTLX6-3)
  作者单位:1.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3.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