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刘思宁
文章字数:1724
   一、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首先,要深入研究和整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育人工作,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座、研讨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高校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多元社会思潮的交织中,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最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培训,确保教学方向正确。“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为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思政课教师首先须具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当教师始终铭记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坚定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青年一代的使命时,才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感。
  二、坚持守正创新释放高校思政课活力
  首先,要通过深入浅出透彻讲解和生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坚守传统与探索创新中持续推动建设与发展。在思政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情景教学、访谈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横向的国际视野和纵向的历史视野,生动、深入、具体地进行阐释,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
  其次,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当前,高校思政课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经典案例和故事融入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同时,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新局面。
  最后,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支持教师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载体,涵盖且深刻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观、信念宗旨、理想抱负以及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师生施加着影响,具有浸润、滋养、塑造与引领的功能。大学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同时继承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切实将高校五大职能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其次,要坚持育人为本。在构建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将文化教育融入育人理念之中,高校需从战略视角出发,精心规划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确保其与育人目标相契合。当今高校学生身处一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他们的成长轨迹和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符合他们需求和发展趋势的教育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最后,要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在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路径。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应当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另一方面,高校应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