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浅析科普文本中的隐喻表达与翻译策略
——以《碳中和革命》为例 汪欣 张英莉
文章字数:136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科普读物的需求量呈上涨趋势,科普文本外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普类文本特点鲜明,在内容上兼具科学性与知识性,语言风格上兼具幽默性和趣味性,而这也将成为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一、隐喻的定义
  隐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历经发展后现已成为关键的修辞与认知工具,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它借具体、常见之物暗示抽象概念,不直接言明而引人联想,增强语言表现力。[1]
   二、源文本分析
  《碳中和革命》由曹开虎所著,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科普读物,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碳中和的来龙去脉。
   三、翻译策略
  隐喻是否可译、翻译的难度几何、怎样去翻译、是否要翻译,这些不能依靠抽象的规则来决定,而要依赖某一隐喻在相关文本里的结构和功能。[2]Schäffner将隐喻的翻译策略总结为替代、释意和省略三大类。盛丹丹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将其归类为隐喻对等、再隐喻化、去隐喻化和隐喻化。[3]
  (一)隐喻对等。隐喻对等是指在翻译中,源语中的隐喻能在目标语中找到一个极相似或相同隐喻意义的表达,从而保持隐喻的意象、情感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性。这种对等性不仅要求字面意义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效果。
  例(1)2021年7月,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In July 2021, many areasoftheworldarein\"hotwater\".
  分析: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人民在地理环境、自然背景、认知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外加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外文化存在大量相似甚至相同的隐喻表达。上述例子中的隐喻表达“水深火热”分别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隐喻,且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二)去隐喻化。去隐喻化是指将源语中的隐喻表达进行省略或译为非隐喻表达。如果在译文中保留这些表达,译者需要补充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注释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例(2)对于“双碳”目标,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的信念,也要有大禹治水的智慧。
  We should hold ineradicablebe-liefsandmuchwisdomwithregardtothe\"dual-carbon\"goal .
  分析:在上述例子中,原文出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相关的隐喻表达。“愚公移山”暗指“坚定不移”“大禹治水”隐喻“有过人、无穷的智慧”。
  (三)再隐喻化。再隐喻化指的是译语使用了与源语不同的隐喻表达,即使用了不同的喻体来描述同一现象。对于同一抽象概念,不同民族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隐喻映射方式。
  例(3)而从当前《巴黎协定》签署国做出的国家自主贡献减排承诺来看,2℃的安全阈值也岌岌可危。
  And in thelightofthecurrentna-tionallyownedcontribution(NOC)emis-sionreductioncommitmentsmadebythesignatoriestotheParisAgreement,the2°Csafetythresholdisalsoontheropes.
  分析:“成语岌岌可危”出自孟轲的《孟子·万章上》,指的是非常危险,即将倾覆或灭亡的状态,暗指“安全阈值”即将崩溃,在英文中“ontheropes”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暗指濒临绝望、走投无路的境地。因此,译者将“岌岌可危”替换为英文中人们熟悉的意向“on theropes”来避免读者产生理解困难。
  四、结语
  隐喻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准确翻译科普文本中的隐喻表达其重点在于理解和表达,需要有出色的中英双语写作能力以及对中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译者在本文中简要分析了隐喻对等、去隐喻化、再隐喻化三种翻译策略在科普文本中隐喻表达的适用性,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吴亚男,张铎,张晓辉.论认知视域下的隐喻翻译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3,(11):270-274.
  [2]周红民.文本的功能类型与隐喻翻译[J].上海翻译,2020,(4):24-29+94.
  [3]盛丹丹.汉英会议口译中的旅程隐喻——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上海翻译,2021,(1):65-70.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英莉为本文通讯作者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