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三重逻辑
文章字数:1780
摘要:当代中国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生力量,志气、骨气、底气构成了青年理想信念的精神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理想信念的现实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坚定长志气、硬骨气、厚底气的理想信念,是引领中国青年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国之重任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理想信念
一、现实逻辑:永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远志气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及价值准则,在现实逻辑上体现统摄性与应然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追求内核融通、旨归相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青年认同社会制度优越性与道义性,认同党的领导与共同理想的可鉴标尺,对校准前进方向、追求崇高理想具有强有力的形塑作用。“相信现代化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2]当前,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下,道德滑坡、价值迷茫、信仰缺失等消极心态逐渐蔓延,部分青年陷入价值观无所依傍的精神困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更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长远战略考量。须从匡正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理想、重享受轻奋斗的现实症候入手,以强大感召力与现实指导力发挥正本清源作用,激发青年爱国情与报国志,进而将个体成长“理想的意图”转变为“理想的力量”,[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自觉承担起建设者、接班人的责任使命。
二、价值逻辑:练就“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浩然骨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坚韧求索与历史经验,实现了精神与物质层面、个体与国家层面“自信自强”的和谐统一,在价值逻辑上彰显民族性与崇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的伟大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之“钙”,同时也是中国青年迎难而上、无坚不摧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以精神穿透力引领青年汲取真理力量、追寻信仰之源,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价值观选择上升到远大理想、共同理想的历史高度,焕发敢闯敢干、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以思想引领力引领青年发扬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追随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风骨品质,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怀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毅品格,“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刚健精神,“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的君子气节直面学业之困、生活之压、思想之惑,将人生价值融汇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之中。
三、实践逻辑:夯实“奋楫笃行、建功立业”的深厚底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着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自身发展目标之个性特色,是青年人生理想、信仰追求、精神风貌的鲜明标识,在实践逻辑层面遵循时代性与融入性。因此,应系统推进生活化、日常化的教育浸润,涵育青年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延拓青年向上向善的价值立场,体认和汇聚勇当“开路先锋、事业闯将”的深厚底气。一方面,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精准阐释精髓要义、哲思智慧和人文精神,优化资源运用的灵活性、现代性和综合性,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引导、文化熏陶等形式有效促进青年科学文化知识与本领提升,使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成为走好强国赶考之路的基本遵循。另一方面,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聚合与价值整合功能,创新内容生产、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更好满足青年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确立求真尽美、止于至善的价值目标,在日用而不觉得生活实践与生命体验中切实增强个体获得感和意义感,努力成长为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理想信念
一、现实逻辑:永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远志气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及价值准则,在现实逻辑上体现统摄性与应然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追求内核融通、旨归相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青年认同社会制度优越性与道义性,认同党的领导与共同理想的可鉴标尺,对校准前进方向、追求崇高理想具有强有力的形塑作用。“相信现代化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2]当前,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下,道德滑坡、价值迷茫、信仰缺失等消极心态逐渐蔓延,部分青年陷入价值观无所依傍的精神困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更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长远战略考量。须从匡正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理想、重享受轻奋斗的现实症候入手,以强大感召力与现实指导力发挥正本清源作用,激发青年爱国情与报国志,进而将个体成长“理想的意图”转变为“理想的力量”,[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自觉承担起建设者、接班人的责任使命。
二、价值逻辑:练就“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浩然骨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坚韧求索与历史经验,实现了精神与物质层面、个体与国家层面“自信自强”的和谐统一,在价值逻辑上彰显民族性与崇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的伟大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之“钙”,同时也是中国青年迎难而上、无坚不摧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以精神穿透力引领青年汲取真理力量、追寻信仰之源,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价值观选择上升到远大理想、共同理想的历史高度,焕发敢闯敢干、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以思想引领力引领青年发扬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追随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风骨品质,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怀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毅品格,“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刚健精神,“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的君子气节直面学业之困、生活之压、思想之惑,将人生价值融汇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之中。
三、实践逻辑:夯实“奋楫笃行、建功立业”的深厚底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着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自身发展目标之个性特色,是青年人生理想、信仰追求、精神风貌的鲜明标识,在实践逻辑层面遵循时代性与融入性。因此,应系统推进生活化、日常化的教育浸润,涵育青年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延拓青年向上向善的价值立场,体认和汇聚勇当“开路先锋、事业闯将”的深厚底气。一方面,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精准阐释精髓要义、哲思智慧和人文精神,优化资源运用的灵活性、现代性和综合性,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引导、文化熏陶等形式有效促进青年科学文化知识与本领提升,使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成为走好强国赶考之路的基本遵循。另一方面,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聚合与价值整合功能,创新内容生产、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更好满足青年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确立求真尽美、止于至善的价值目标,在日用而不觉得生活实践与生命体验中切实增强个体获得感和意义感,努力成长为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