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深度启示
文章字数:1759
摘要:马克思基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及深入剖析政治经济学,构建了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劳动者间的异化关联。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我国已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但异化劳动现象仍潜隐于社会结构之中。本文旨在系统性梳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要义,剖析当代中国异化劳动现象的新趋向,并深入探究习近平劳动观在消解异化劳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理论引领与实践导向。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习近平劳动观
一、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脉络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敏锐洞察到市民社会的自我异化与贫富分化趋势。为深入剖析市民社会的深层结构,他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吸纳德国古典哲学精髓,形成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所生产的物品不能为劳动者本身所有,而且变成和劳动者对抗性的异己的力量,从而形成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工人和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进行劳动这项活动不是内在的力量,而是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剥夺了其自我实现的本质,虽然是由工人发生的,是落实在工人身上的,但是劳动不仅仅不是工人的过程,而且反过头来它意味着对于工人的否定和消灭。就像马克思所说:“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第三,人与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第三个规定性当中所要强调的是工人如果是在人和对象和人和自己的劳动的关系上落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工人根本不能能够在这样的生命活动当中活出人的意味。在劳动中,劳动者无法确认自身作为人的存在,其本质被贬低至动物层面。第四,人和他人关系的异化,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形成尖锐对立,私有财产成为异化劳动的深层根源。
二、当代中国异化劳动现象的新特征
随着科技革命、互联网浪潮及共享经济的兴起,异化劳动现象在中国展现出新的面貌。
第一,在数字化时代,许多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并不直接体现在实体产品上,而是转化为数据、算法等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往往被公司或平台所控制,与劳动者个人形成异己力量。劳动成果在分配上更加不均衡,一些劳动者虽然付出了大量劳动,但所得收益却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第二,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劳动者往往被迫从事高强度、低质量的重复性工作,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第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被束缚在固定的岗位和职责上,无法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慢慢演变发展受利益驱使从而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合作。劳动者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减弱。
三、习近平总书记劳动观的理论指引
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2]习近平总书记劳动观是在深刻理解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劳动价值观。
(一)深刻认识劳动的本质和重要性
习近平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与恩格斯所说的“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相呼应然而,习近平劳动观更注重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劳动,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这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中人与人关系异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这些措施有助于消除劳动异化现象,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劳动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是劳动者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可以激励广大劳动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劳动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2]习近平.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1(001).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习近平劳动观
一、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脉络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敏锐洞察到市民社会的自我异化与贫富分化趋势。为深入剖析市民社会的深层结构,他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吸纳德国古典哲学精髓,形成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所生产的物品不能为劳动者本身所有,而且变成和劳动者对抗性的异己的力量,从而形成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工人和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进行劳动这项活动不是内在的力量,而是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剥夺了其自我实现的本质,虽然是由工人发生的,是落实在工人身上的,但是劳动不仅仅不是工人的过程,而且反过头来它意味着对于工人的否定和消灭。就像马克思所说:“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第三,人与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第三个规定性当中所要强调的是工人如果是在人和对象和人和自己的劳动的关系上落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工人根本不能能够在这样的生命活动当中活出人的意味。在劳动中,劳动者无法确认自身作为人的存在,其本质被贬低至动物层面。第四,人和他人关系的异化,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形成尖锐对立,私有财产成为异化劳动的深层根源。
二、当代中国异化劳动现象的新特征
随着科技革命、互联网浪潮及共享经济的兴起,异化劳动现象在中国展现出新的面貌。
第一,在数字化时代,许多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并不直接体现在实体产品上,而是转化为数据、算法等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往往被公司或平台所控制,与劳动者个人形成异己力量。劳动成果在分配上更加不均衡,一些劳动者虽然付出了大量劳动,但所得收益却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第二,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劳动者往往被迫从事高强度、低质量的重复性工作,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第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被束缚在固定的岗位和职责上,无法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慢慢演变发展受利益驱使从而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合作。劳动者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减弱。
三、习近平总书记劳动观的理论指引
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2]习近平总书记劳动观是在深刻理解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劳动价值观。
(一)深刻认识劳动的本质和重要性
习近平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与恩格斯所说的“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相呼应然而,习近平劳动观更注重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劳动,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这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中人与人关系异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这些措施有助于消除劳动异化现象,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劳动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是劳动者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可以激励广大劳动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劳动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2]习近平.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1(001).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