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与实践路径探究
文章字数:1693
劳模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支撑与精神品质,是新时代青年应当学习的标杆精神,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方式相互补、教育内容相契合,两者的融合与发展有助于培育学生劳动观念,涵养学生劳动情怀,锤炼学生的劳动意志,引导学生展现积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促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学生存在劳动观念认知偏差、劳动价值观塑造不足、劳模精神培育不到位等现实问题。而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对症下药,还能够进一步补充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在艰苦奋斗的劳动价值观支撑下,促使新一代青年砥砺奋斗、追梦前行。
新时代劳模精神契合中国新发展阶段下,建设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其内涵包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即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有基础性认知,对自身职业饱含热情与敬重,并始终能够按照高标准要求自身行为,精益求精,严谨认真,努力追求事业成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即永葆勤俭作风,矢志不渝奋斗拼搏,积极主动探索工作新方法,为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即正确看待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为集体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从课程重构、文化渗入、数字赋能及实践育人四方面入手:首先,课程重构。要将劳模精神融入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入“思政课程”是从理论层面向学生解释说明,讲解传授劳模精神内涵、要义与价值,对其背后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予以剖析。对此,可以邀请当地劳动模范与优秀企业员工走进课堂,分享其劳动故事,使学生得以近距离感受劳模风采,加深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实质性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融入“课程思政”是将劳模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如工科专业中科学家钻研精神,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挖掘等,使劳模精神可以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广泛、持续性影响。
其次,劳模精神是激励人们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内化的劳模精神践行于实际行动中,而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如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劳动体验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与创新项目等,可以有效锤炼学生的劳动意志,促使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从情感对其产生认同感。
再次,将劳模精神及劳模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达到思政育人目的。学校可以在文化墙设计、学校教学实训场所建设、宣传栏及滚动屏幕中加入学生自主设计的劳动教育标语与符号,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
最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学校可以在智慧教室中运用VR设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升学生体验感。同时,学校可以在思政教育工作平台中开设一个劳模培育相关板块,并组织、策划与管理与劳模精神相关的各种线上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的良好对接。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社交互动功能,邀请学生参与到校园工匠达人,最美校园劳模等网络投票,共同评选出劳动模范,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及有效性,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劳动热情,还可以促使其以评选出的劳动模范为榜样规范自身行为。
劳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学校要正确认知两者关系,积极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有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更多大国工匠与优秀劳模。
基金项目:202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党史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路径探析”(ZZ202315005);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2023ZSS027);2024年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EGD24SYH13)。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阶段学生存在劳动观念认知偏差、劳动价值观塑造不足、劳模精神培育不到位等现实问题。而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对症下药,还能够进一步补充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在艰苦奋斗的劳动价值观支撑下,促使新一代青年砥砺奋斗、追梦前行。
新时代劳模精神契合中国新发展阶段下,建设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其内涵包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即劳动者对自身职业有基础性认知,对自身职业饱含热情与敬重,并始终能够按照高标准要求自身行为,精益求精,严谨认真,努力追求事业成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即永葆勤俭作风,矢志不渝奋斗拼搏,积极主动探索工作新方法,为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即正确看待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为集体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从课程重构、文化渗入、数字赋能及实践育人四方面入手:首先,课程重构。要将劳模精神融入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入“思政课程”是从理论层面向学生解释说明,讲解传授劳模精神内涵、要义与价值,对其背后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予以剖析。对此,可以邀请当地劳动模范与优秀企业员工走进课堂,分享其劳动故事,使学生得以近距离感受劳模风采,加深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实质性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融入“课程思政”是将劳模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如工科专业中科学家钻研精神,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挖掘等,使劳模精神可以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广泛、持续性影响。
其次,劳模精神是激励人们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内化的劳模精神践行于实际行动中,而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如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劳动体验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与创新项目等,可以有效锤炼学生的劳动意志,促使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从情感对其产生认同感。
再次,将劳模精神及劳模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达到思政育人目的。学校可以在文化墙设计、学校教学实训场所建设、宣传栏及滚动屏幕中加入学生自主设计的劳动教育标语与符号,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
最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学校可以在智慧教室中运用VR设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升学生体验感。同时,学校可以在思政教育工作平台中开设一个劳模培育相关板块,并组织、策划与管理与劳模精神相关的各种线上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的良好对接。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社交互动功能,邀请学生参与到校园工匠达人,最美校园劳模等网络投票,共同评选出劳动模范,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及有效性,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劳动热情,还可以促使其以评选出的劳动模范为榜样规范自身行为。
劳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学校要正确认知两者关系,积极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有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更多大国工匠与优秀劳模。
基金项目:202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党史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路径探析”(ZZ202315005);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2023ZSS027);2024年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EGD24SYH13)。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