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人民城市视域下“心安城市”建设的理论溯源、实现路径 及县域建设经验——以阳信县为例
文章字数:1752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和时代也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三年后,这一重要理念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滨州市委、市政府聚焦以心理服务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在通过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法《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心安城市”的城市建设体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心安”篇章。
一、“心安城市”建设的理论溯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对“人民与城市的关系”的思考,他从人民出发,论证了人民对城市的依存性。而我国共产党人对于城市的认识则随着时代的推进而不断加深和改变。从2022年将“人民城市”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后,2024年“人民城市”的表述再次出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心安城市”正是“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坚持“平安是基,心安是魂”和“让老百姓满意”理念,突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和人民城市价值取向,实现“人人平安、时时心安、处处民安、市域常安”的目标。
二、“心安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实际上,自2019年印发《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以来,滨州市就十分重视人民心理健康建设。建设“心安城市”不仅是适应平安建设新要求的需要,是应对平安建设新挑战的需要,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需要。建设“心安城市”,以打造“五安工程”(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为抓手,建设“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各得其所、皆得所愿”的心安城市。首先是制定实施细则。滨州市在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打造“心安城市”的实施意见》,阳信县制定了《关于推进“心安城市”建设的实施细则》,并研究制定了“心安城市”建设的考评体系,确保“心安城市”建设“有法可依”。其次是强化落地落实。具体到县级层面,就是要结合区域实际,找出精准高效履职“小切口”,融入“心安城市”建设“大格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打造“心安细胞”为基础,逐步整合社会“心安”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三、阳信县“心安城市”的建设经验
在“心安城市”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阳信县明确“县域塑品牌、五安出亮点、条块见实效”工作思路,建立健全“1+10+N”工作体系,构建“5+N”心安细胞培育体系。一是连点成线,进一步加强“心安细胞”建设工作。建成以矛盾调解、信访服务、心安村居(社区)、心安学校、心安民营等心安“专线”,小切口、低平台开展工作,将“心安”链条建立在人民群众小区里、出行路、生活旁。二是接线成面,让“心安”进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实施“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大工程。精致精细打造城市中心景观,累计建成健身广场200余个,配全健身设施,承办2023全国村晚示范、“大地欢歌”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等展示活动,基本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效果评估列全市第1位。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大型义诊,持续开办“中医夜市”,针对公职人员、学生、特殊群体(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严重精神障碍等群体)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与检测,不断提升针对各类群众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宏观上看,“心安城市”建设的提出按照“一年试点带动、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巩固提升”的步骤稳步开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微观上看,“心安城市”的建设事实上正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要求不谋而合,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好连续性,易于开展,突出实效。“心安城市”的建设具有充足的理论逻辑和扎实的实现手段,应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中共阳信县委党校
一、“心安城市”建设的理论溯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对“人民与城市的关系”的思考,他从人民出发,论证了人民对城市的依存性。而我国共产党人对于城市的认识则随着时代的推进而不断加深和改变。从2022年将“人民城市”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后,2024年“人民城市”的表述再次出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心安城市”正是“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坚持“平安是基,心安是魂”和“让老百姓满意”理念,突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和人民城市价值取向,实现“人人平安、时时心安、处处民安、市域常安”的目标。
二、“心安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实际上,自2019年印发《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以来,滨州市就十分重视人民心理健康建设。建设“心安城市”不仅是适应平安建设新要求的需要,是应对平安建设新挑战的需要,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需要。建设“心安城市”,以打造“五安工程”(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为抓手,建设“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各得其所、皆得所愿”的心安城市。首先是制定实施细则。滨州市在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打造“心安城市”的实施意见》,阳信县制定了《关于推进“心安城市”建设的实施细则》,并研究制定了“心安城市”建设的考评体系,确保“心安城市”建设“有法可依”。其次是强化落地落实。具体到县级层面,就是要结合区域实际,找出精准高效履职“小切口”,融入“心安城市”建设“大格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打造“心安细胞”为基础,逐步整合社会“心安”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三、阳信县“心安城市”的建设经验
在“心安城市”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阳信县明确“县域塑品牌、五安出亮点、条块见实效”工作思路,建立健全“1+10+N”工作体系,构建“5+N”心安细胞培育体系。一是连点成线,进一步加强“心安细胞”建设工作。建成以矛盾调解、信访服务、心安村居(社区)、心安学校、心安民营等心安“专线”,小切口、低平台开展工作,将“心安”链条建立在人民群众小区里、出行路、生活旁。二是接线成面,让“心安”进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实施“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大工程。精致精细打造城市中心景观,累计建成健身广场200余个,配全健身设施,承办2023全国村晚示范、“大地欢歌”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等展示活动,基本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效果评估列全市第1位。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大型义诊,持续开办“中医夜市”,针对公职人员、学生、特殊群体(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严重精神障碍等群体)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与检测,不断提升针对各类群众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宏观上看,“心安城市”建设的提出按照“一年试点带动、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巩固提升”的步骤稳步开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微观上看,“心安城市”的建设事实上正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要求不谋而合,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好连续性,易于开展,突出实效。“心安城市”的建设具有充足的理论逻辑和扎实的实现手段,应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中共阳信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