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红色文化微短剧中的文化认同
王梦瑶
文章字数:1777
  今年7月1日,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贵州卫视推出红色文化系列微短剧《追光者》,以八十多年前贵州乌江边的“刀靶水阻击战”为蓝本,讲述红军通讯员保障电话线路通畅的故事。9月30日,微短剧《这世间如你所愿》上线,该剧通过八路军小战士林祖安意外穿越至八十年后的今天,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丽历程。10月1日,微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火爆出圈,该剧以当代大学毕业生苏梅梅的视角,讲述了她为了找到参加长征的大爷爷苏忠国,穿越到长征途中,为红军送物资、见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故事。这些作品的播出不仅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还开辟了“微短剧+红色文化”的新赛道。
  一、“打开新格局”
  在充斥着“霸总”“复仇”“穿越”“甜宠”等热门题材的微短剧市场中,红色文化微短剧在内容创作上打开新格局,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红色文化微短剧是指适合在移动终端观看的、篇幅较短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剧集艺术样态。该类型通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现代化的叙事技巧,巧妙地将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审美观念相融合。不同于传统讲述革命历史的长剧,也不同于碎片化叙事的短视频,红色文化微短剧从出现之初就不再是单纯按照时间线索进行线性铺展的艺术形式。它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形”——即故事和画面,它们可以是历史重现、人物特写、情感交流,甚至是现代生活的隐喻,通过非线性叙事、角色互换、多视角展现等多元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个历史瞬间,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神”——即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等核心价值观。
  二、“认同了什么”
  “认同”即“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一种倾向性的共识和认可,也是人类对文化的一种归属性意识。而红色文化认同源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的文化记忆,是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记忆。它在社会层面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归属感和心理承诺,形成了文化认同,不仅将“你”和“我”凝聚成“我们”,还明确回答了“我们是谁”的问题。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不仅塑造了个体的“精气神”,还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当下青年一代虽未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在成长过程中却形成了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文化的认同。
  青年受众作为红色文化微短剧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文化认同心理其实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他们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内容。因此,红色文化微短剧需要在不歪曲、虚构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人物,激发青年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追求。
  三、“如何建立认同”
  传统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基本特点之一是宏大叙事与史诗风格。在历史宏观的叙事语境下,一方面塑造了丰富的人物群像,一方面对革命先烈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节刻画。而微短剧为适应受众碎片化的时间消费模式,需要在短短几分钟内讲好故事、制造冲突悬念并推动情节。因此,用“小故事”讲好“大情怀”,是红色文化微短剧向上、向好、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首先,融合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红色文化微短剧可以保留宏大的历史背景,如革命战争、重要历史事件等,以展现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引入个体微观叙事视角,通过具体人物的故事和经历来呈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讲好“小故事”和“小细节”,打破人们对于红色故事的刻板印象。
  其次,强化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利用VR、AR等新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丰富画面表现力,营造仿真情境,通过跨时空的“对话”,建立过去与现代的关联,通过革命先烈与现代青年的互动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红色文化微短剧在创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平衡历史真实性和青年的文化认同。比如网络上对《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评价毁誉参半。因此,过度的艺术加工可能会削弱作品的教育意义,而过于严肃的叙述又可能影响作品的观赏性。
  当前,众多红色文化微短剧正积极寻找市场新风向,并且引发了热烈探讨,这充分表明这类作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微短剧领域或许会掀起一股红色浪潮。同时,我们也必须区分出真正的精品与浑水摸鱼的次品,避免一概而论,错误地给整个“微短剧+红色文化”赛道贴上负面标签。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