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寻找生命的契合状态
文章字数:2249
湖北·李汉超
当今社会讲求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对于生命来说,每一个个体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与另一些生命的紧密联系中显示其意义与价值。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山重水复中努力寻找契合的心灵,若能遇见,那是缘份,更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们不言不语,可以感受对方的心跳;他们席地而坐,可以感应彼此的悲喜;他们共撑小伞,可以走过漫长的雨季……一个生命契合另一个生命,一个心灵契合另一个心灵,这是大家都在热切盼望的美好。但是,这样的美好并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有些人孜孜以求一生,恐怕也只能仰天长叹,一无所获。诗人胡晓光从木头的“榫”与“卯”中发现事物隐含的秘密,将朴素的人生况味与深刻的人生哲理寄寓在《榫卯》之中,他在《榫卯》一诗中这样写道“木头上/凸出去的叫榫/空出来的叫卯/榫卯是有意思的/它们彼此结合/说它们是咬合更准确/它们越来越紧密/两根木头是树时没有长在一起/榫卯让两根木头结合在一起,直至腐朽/钉子是后来的事物/跟榫卯比起来,钉子是没有意思的/它们只能硬硬地别扭地把两根木头钉在一起/榫卯有多么高级/它们可以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它们可以更稳固地完成造型/到撑起一栋房屋/多么神奇/房屋里那些人也像榫卯/榫卯/慢慢变成了一种象征//我有一榫/已多年找不到卯了(选自《诗潮》2020年2月号)”。
全诗共有22行,分为两节。诗的语言明白如话,没有半点阅读障碍,一看就懂;诗的结构也清晰明了,推进得平稳畅达,一读便知。诗的第一节在铺陈中推进诗意:“榫卯是有意思的”——“钉子是没有意思的”——榫卯是“高级”而“神奇”的——榫卯是“一种象征”。这四层诗意在比较中推进,在想象中提升。诗的第二节只有两行,是诗意的拓展与延伸,让读者眼前一亮,也会心一笑:让普遍事理关涉个体生命,让个体生命处于不能契合的伤感之中。
这首诗易读易懂易感,却是一首难得的佳作,物我相契,情理交融,充满诗歌的意趣之美:
一是阴阳之趣。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是维持力,可转化,可变化,并且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之中。榫卯就是一组阴阳,是我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榫卯结合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木头上/凸出去的叫榫/空出来的叫卯”,而它们“是有意思的”,因为它们一阳一阴,阴阳结合,“越来越紧密”,密不可分,“直至腐朽”。两根木头的前世各自独立,两根木头的今生永不分离,靠的一种什么力量?靠“榫卯”的契合,靠阴阳的合力。阴阳无处不在,意味无穷,诗人抓住“榫卯”入诗,将阴阳之趣诗意地呈现给了读者。
二是比较之趣。万事万物在比较中显优劣,在对比中明真伪,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钉子是没有意思的/它们只能硬硬地别扭地把两根木头钉在一起”,诗人一下子精准地戳到钉子的要害:生硬与强迫。诗人对“钉子”显然是怀疑与否定的,而对“榫卯”充满信任与肯定:“榫卯是有意思的”,因为“它们可以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它们可以更稳固地完成造型”,甚至可以“高级”地“撑起一栋房屋”。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比较和对比中更加突显“榫卯”的意义与价值。诗人在比较中拉出“房屋里那些人”来,更为“神奇”的是他们“也像榫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人阴阳契合在一起,和和美美地过日子,那是多么的美好!
三是隐喻之趣。诗歌写作常常要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传情达意、谋篇布局,象征要借助隐喻来实现,隐喻要依靠象征来表达,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诗人打出“拒绝隐喻”的口号,在笔者看来,应该是难以做到的。“榫卯”在诗意的推进中已经不是木匠的手中之物了,它们是隐喻,“慢慢变成了一种象征”而具有艺术的力量。象征什么?象征阴阳,象征矛盾,象征物与物的完美结合,象征生命的相互契合,象征心灵的彼此呼应……诸如此类,读者不免会好好琢磨一番。更为有趣的是最后两行,“我有一榫/已多年找不到卯了”:诗人不用“我是一榫”或者“我像一榫”这样的直接比喻,而用“我有一榫”这个隐喻,而且“榫”找“卯”已经“多年”,这样表达更加意味深长,更加刻骨铭心。除了诗人的“榫”缺乏与之契合的“卯”这层意思之外,或许还有诗人自我内部的阴阳失衡。这是神来之笔,自然贴切,毫无牵强附会之感,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为诗人深深地婉惜不已。
胡晓光是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名气的诗人,先写乡土诗,后写钢铁诗,以《钢铁工厂》一举成名。正当他打开诗歌之门的时候,他受邀涉足商海,从此搁笔近20年,直到2015年大病一场后重返诗坛。他重燃生命的激情,创作发表大量诗歌。从他2020年最新结集出版的诗集《胡晓光诗选》来看,他的诗更加注重生命的细微体验,更加注重从日常的事物中发现并提取诗意且能准确地予以表达。他的诗歌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运用日常口语,物象亲切,意象单纯,好读耐读,常常将注意力与着力点放在结尾处,形成亮点,兴奋自己,也给读者幡然醒悟和妙不可言的神奇效果。
将诗歌写得通俗易懂容易,而又写得耐人寻味却很难。胡晓光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越到底部越闪亮,最终在读者的心里也一闪一亮。
几十年的诗写经历使胡晓光明白一个道理:诗歌应该是简单的,千万不能弄复杂了。他说:“对诗似懂非懂的人总喜欢把诗搞得神秘又复杂,而真正的大诗人的诗作一定是通透而明白的,诗人是揭示秘密的人而不是制造秘密的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在求真、向善的阡陌之中,并且对诗歌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警惕与自觉。这是成就大诗人的气象,我们衷心地祝愿他早日步于其中。
当今社会讲求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对于生命来说,每一个个体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与另一些生命的紧密联系中显示其意义与价值。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山重水复中努力寻找契合的心灵,若能遇见,那是缘份,更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们不言不语,可以感受对方的心跳;他们席地而坐,可以感应彼此的悲喜;他们共撑小伞,可以走过漫长的雨季……一个生命契合另一个生命,一个心灵契合另一个心灵,这是大家都在热切盼望的美好。但是,这样的美好并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有些人孜孜以求一生,恐怕也只能仰天长叹,一无所获。诗人胡晓光从木头的“榫”与“卯”中发现事物隐含的秘密,将朴素的人生况味与深刻的人生哲理寄寓在《榫卯》之中,他在《榫卯》一诗中这样写道“木头上/凸出去的叫榫/空出来的叫卯/榫卯是有意思的/它们彼此结合/说它们是咬合更准确/它们越来越紧密/两根木头是树时没有长在一起/榫卯让两根木头结合在一起,直至腐朽/钉子是后来的事物/跟榫卯比起来,钉子是没有意思的/它们只能硬硬地别扭地把两根木头钉在一起/榫卯有多么高级/它们可以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它们可以更稳固地完成造型/到撑起一栋房屋/多么神奇/房屋里那些人也像榫卯/榫卯/慢慢变成了一种象征//我有一榫/已多年找不到卯了(选自《诗潮》2020年2月号)”。
全诗共有22行,分为两节。诗的语言明白如话,没有半点阅读障碍,一看就懂;诗的结构也清晰明了,推进得平稳畅达,一读便知。诗的第一节在铺陈中推进诗意:“榫卯是有意思的”——“钉子是没有意思的”——榫卯是“高级”而“神奇”的——榫卯是“一种象征”。这四层诗意在比较中推进,在想象中提升。诗的第二节只有两行,是诗意的拓展与延伸,让读者眼前一亮,也会心一笑:让普遍事理关涉个体生命,让个体生命处于不能契合的伤感之中。
这首诗易读易懂易感,却是一首难得的佳作,物我相契,情理交融,充满诗歌的意趣之美:
一是阴阳之趣。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是维持力,可转化,可变化,并且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之中。榫卯就是一组阴阳,是我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榫卯结合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木头上/凸出去的叫榫/空出来的叫卯”,而它们“是有意思的”,因为它们一阳一阴,阴阳结合,“越来越紧密”,密不可分,“直至腐朽”。两根木头的前世各自独立,两根木头的今生永不分离,靠的一种什么力量?靠“榫卯”的契合,靠阴阳的合力。阴阳无处不在,意味无穷,诗人抓住“榫卯”入诗,将阴阳之趣诗意地呈现给了读者。
二是比较之趣。万事万物在比较中显优劣,在对比中明真伪,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钉子是没有意思的/它们只能硬硬地别扭地把两根木头钉在一起”,诗人一下子精准地戳到钉子的要害:生硬与强迫。诗人对“钉子”显然是怀疑与否定的,而对“榫卯”充满信任与肯定:“榫卯是有意思的”,因为“它们可以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它们可以更稳固地完成造型”,甚至可以“高级”地“撑起一栋房屋”。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比较和对比中更加突显“榫卯”的意义与价值。诗人在比较中拉出“房屋里那些人”来,更为“神奇”的是他们“也像榫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家人阴阳契合在一起,和和美美地过日子,那是多么的美好!
三是隐喻之趣。诗歌写作常常要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传情达意、谋篇布局,象征要借助隐喻来实现,隐喻要依靠象征来表达,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诗人打出“拒绝隐喻”的口号,在笔者看来,应该是难以做到的。“榫卯”在诗意的推进中已经不是木匠的手中之物了,它们是隐喻,“慢慢变成了一种象征”而具有艺术的力量。象征什么?象征阴阳,象征矛盾,象征物与物的完美结合,象征生命的相互契合,象征心灵的彼此呼应……诸如此类,读者不免会好好琢磨一番。更为有趣的是最后两行,“我有一榫/已多年找不到卯了”:诗人不用“我是一榫”或者“我像一榫”这样的直接比喻,而用“我有一榫”这个隐喻,而且“榫”找“卯”已经“多年”,这样表达更加意味深长,更加刻骨铭心。除了诗人的“榫”缺乏与之契合的“卯”这层意思之外,或许还有诗人自我内部的阴阳失衡。这是神来之笔,自然贴切,毫无牵强附会之感,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为诗人深深地婉惜不已。
胡晓光是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名气的诗人,先写乡土诗,后写钢铁诗,以《钢铁工厂》一举成名。正当他打开诗歌之门的时候,他受邀涉足商海,从此搁笔近20年,直到2015年大病一场后重返诗坛。他重燃生命的激情,创作发表大量诗歌。从他2020年最新结集出版的诗集《胡晓光诗选》来看,他的诗更加注重生命的细微体验,更加注重从日常的事物中发现并提取诗意且能准确地予以表达。他的诗歌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运用日常口语,物象亲切,意象单纯,好读耐读,常常将注意力与着力点放在结尾处,形成亮点,兴奋自己,也给读者幡然醒悟和妙不可言的神奇效果。
将诗歌写得通俗易懂容易,而又写得耐人寻味却很难。胡晓光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越到底部越闪亮,最终在读者的心里也一闪一亮。
几十年的诗写经历使胡晓光明白一个道理:诗歌应该是简单的,千万不能弄复杂了。他说:“对诗似懂非懂的人总喜欢把诗搞得神秘又复杂,而真正的大诗人的诗作一定是通透而明白的,诗人是揭示秘密的人而不是制造秘密的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在求真、向善的阡陌之中,并且对诗歌始终保持着应有的警惕与自觉。这是成就大诗人的气象,我们衷心地祝愿他早日步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