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苏慧丽
文章字数:2922
  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命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承担着培育青年家国情怀、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虚拟现实(VR)技术凭借沉浸式、交互式的技术特性,为思政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通过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价值和路径,以期为推动高校思政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高校思政;实践教学
  引言:数字时代的浪潮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亟待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当前,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学习方式已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发生显著转变,传统思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场景局限、互动不足、资源不均等问题愈发凸显。VR技术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交互式优势,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体验,为思政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探索有效应用路径,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为VR技术融入思政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不仅如此,《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要求,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交互式特质形成了深度内在契合。
  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VR技术构建的虚拟实践场景,正是对思政实践“理论—实践”融合需求的创新回应,有效拓展了思政实践的内涵与边界。教育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传播载体与受众认知习惯的适配度。青年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对数字化传播形式的接受度本就更高。VR技术通过具象化呈现抽象理论,恰好符合这一群体的认知规律,为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效能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政策导向为VR技术融入思政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理论支撑则阐明了其教育规律的适配性,二者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实践的逻辑起点。
  二、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价值
  思政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VR技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在价值引领深化与综合素养培育两个维度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在价值引领深化方面,VR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可显著强化学生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核心议题的认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时代责任感。虚拟场景的构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把握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成就,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内在关联,推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有机统一,实现家国情怀的深度内化。在综合素养培育方面,VR技术推动思政实践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深度融合,为逻辑思维、道德素养等关键能力的培育提供沉浸式实践载体。在虚拟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沟通协作等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同时其法治意识、道德素养等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强化。VR技术实现的这种“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双重赋能,符合新时代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虚拟现实技术有效破解思政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传统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存在显著局限性:一是教学场景受物理空间制约,难以覆盖全体学生;二是优质实践资源集中于部分高校,东中西部资源分配不均;三是单向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体验感不足,影响育人实效的充分发挥。VR技术凭借沉浸式、交互式、可复制的技术特性,为摆脱这些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
  在教学场景拓展方面,针对传统教学场景受限的困境,VR技术凭借虚拟场景构建能力可打破时空限制,构建超越现实的虚拟教学环境,使思政实践教学摆脱对实体场地的依赖,实现全员覆盖。通过三维虚拟场景构建,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可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化内容,改变传统教学中理论传播的单向性,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转变,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认知深度。
  在资源均衡配置方面,针对东中西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VR技术通过构建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有效整合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的优质思政资源,缓解东中西部高校思政实践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标准化开发与传播,能够降低优质思政实践资源的获取成本,使各类高校学生均能获得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针对传统教学体验感不足的局限,VR技术的交互式特性能够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教学场景,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这一特性打破了传统思政实践教学中师生单向互动的模式,形成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进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要充分发挥VR技术在高校思政实践中的赋能作用,需坚持以守正创新为路径,从内容建设、教师队伍培育、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在内容建设方面,需以“守正”为核心,聚焦家国情怀、红色基因、时代精神等核心主题,强化VR教学资源的思想性与专业性;以“创新”为手段,结合VR技术沉浸式、交互式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设计,避免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实现。在教师队伍培育方面,需以“创新”为驱动,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思政教师的VR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通过教学案例开发等专题培训、与计算机、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开展跨学科交流等方式,推动思政教师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方法,实现思政教育规律与技术应用规律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学实施的质量与水平。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从思想引领成效、能力提升水平、情感塑造深度等多维度开展教学实效评估。避免以技术应用程度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突出育人实效的核心地位,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推动VR思政实践教学持续优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VR技术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在强化价值引领、培育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显著。通过内容建设、教育队伍培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协同推进,能实现技术创新与教育规律的有机结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N].人民日报,20241108(11).
  [2]彭庆红.善用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N].人民日报,20241108(11).
  [3]张玉华,顾春华,马前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SWOT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4):116-121.
  [4]袁双龙,郭峰.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优化的对策[J].传播与版权,2024,(07):102-104.
  [5]邓贵斌,郑雪薇,陈云红,等.学习者在两种VR环境中的接受度——基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证研究[J].数字教育,2024,10(01):48-55.
  [6]王丹妮.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研究[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67-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3VSZ17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政法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