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
文章字数:193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接连突破,对未来劳动者也提出更高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数智技术,用数据要素驱动和智能技术嵌入,才能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跑出教育现代化加速度。
一、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需要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以科学的、彻底唯物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价值对个人、群体的积极意义,认为人在寻找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数智技术在社会范围的广泛运用,研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及人格发展需要,就是教育工作者将教学内容以更新颖、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式向教育对象传输,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人的生存需要,认为人生存的基础是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和学科发展,将数智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契合学生的成长与生存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文化根源。德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古代教育便强调德行,如春秋战国,稷下学工颁布《弟子职》,从德行修养上对学生提出了基本准则,此后,《五经》《四书》《三字经》等更是系统论述了“德”的精神内核,成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必学、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也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和理论基础。进入新时代,数智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高校要抓牢科技红利,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思政课“活”起来,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智教育的重要论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特别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产业,推动各行各业的数智化转型。202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的各领域提出了行动指南。在智慧教育领域,思政课程可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的搭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的数智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为智慧教育提供更多鲜明、直接的案例支撑。
二、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优化数据治理与智能决策。数据化、人工智能等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化了传统教育模式,数据驱动、人机协同、共建共享等促进了教育生态的转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数据驱动对学情的掌握更精确,尤其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数智对学情的评估也更细化,对教学计划的制定起到关键作用。人机协同下,高校思政课融入剧本杀、VR体验等沉浸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共建共享则使学习计划、知识框架等可供学生随时获取,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实际、学生需求的线上档案平台有待进一步搭建,不仅是当前学习阶段及所学课程,而是包含过去、当前及未来预测等内容的完整体系。
深化多元载体与校社共育。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广泛的信息量与更便捷的学习通道,但对学生面临的伦理性、辩证性问题解释较少,因此需要多方参与。多元载体的构建在于打破人机互联的单向渠道,扩充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与方式,如以数智为媒介,教师引导,以AI模拟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社共育则需要高校在校企合作与互动中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实用性,如在专题实践中创设情景,使学生应用数智技术为人民服务等,增强其价值认同感,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强化动态监测与实时反馈。数智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凭借动态数据的整合、分析,建构模型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追踪,用痕迹和过程进行智能反馈。这种数据追踪和反馈具有连续性和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对于结果评价的单一性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这也就意味着更加全面地建构模型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权威性。因此,数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化、不断精细化的过程,数据呈现不仅限于前排就座率、抬头率、注意率等维度上,还应包含课下的落实环节,需要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人机协同等将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需求及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检测,及时研判并调整。
作者系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5年武汉东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实 现 路 径研究”(编 号:2025dhsk055)。
一、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需要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以科学的、彻底唯物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价值对个人、群体的积极意义,认为人在寻找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数智技术在社会范围的广泛运用,研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及人格发展需要,就是教育工作者将教学内容以更新颖、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式向教育对象传输,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人的生存需要,认为人生存的基础是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和学科发展,将数智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契合学生的成长与生存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文化根源。德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古代教育便强调德行,如春秋战国,稷下学工颁布《弟子职》,从德行修养上对学生提出了基本准则,此后,《五经》《四书》《三字经》等更是系统论述了“德”的精神内核,成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必学、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也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和理论基础。进入新时代,数智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高校要抓牢科技红利,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思政课“活”起来,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智教育的重要论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特别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产业,推动各行各业的数智化转型。202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的各领域提出了行动指南。在智慧教育领域,思政课程可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的搭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的数智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为智慧教育提供更多鲜明、直接的案例支撑。
二、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优化数据治理与智能决策。数据化、人工智能等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化了传统教育模式,数据驱动、人机协同、共建共享等促进了教育生态的转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数据驱动对学情的掌握更精确,尤其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数智对学情的评估也更细化,对教学计划的制定起到关键作用。人机协同下,高校思政课融入剧本杀、VR体验等沉浸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共建共享则使学习计划、知识框架等可供学生随时获取,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实际、学生需求的线上档案平台有待进一步搭建,不仅是当前学习阶段及所学课程,而是包含过去、当前及未来预测等内容的完整体系。
深化多元载体与校社共育。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广泛的信息量与更便捷的学习通道,但对学生面临的伦理性、辩证性问题解释较少,因此需要多方参与。多元载体的构建在于打破人机互联的单向渠道,扩充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与方式,如以数智为媒介,教师引导,以AI模拟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社共育则需要高校在校企合作与互动中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实用性,如在专题实践中创设情景,使学生应用数智技术为人民服务等,增强其价值认同感,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强化动态监测与实时反馈。数智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凭借动态数据的整合、分析,建构模型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追踪,用痕迹和过程进行智能反馈。这种数据追踪和反馈具有连续性和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对于结果评价的单一性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这也就意味着更加全面地建构模型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权威性。因此,数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化、不断精细化的过程,数据呈现不仅限于前排就座率、抬头率、注意率等维度上,还应包含课下的落实环节,需要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人机协同等将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需求及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检测,及时研判并调整。
作者系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5年武汉东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实 现 路 径研究”(编 号:2025dhsk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