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浅析晚清时期的哈密回王
文章字数:3317
摘要:晚清时期,清朝国力日衰,对边疆地区统治力度大不如前,面对清朝在新疆的数次统治危机,以七世回王伯锡尔为代表的回王家族坚定地站在清朝政府一边,展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意识。在清朝统治在新疆几近崩溃的情况下,七世回王伯锡尔毅然坚定地站在清朝政府这一边,多次配合清军抗击全疆各地封建割据势力,最终壮烈殉国。通过梳理归纳19世纪以来哈密回王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和爱国表现,以及贯穿其中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认同意识,对于新时代哈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各族儿女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疆回部亲王;伯锡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哈密毗邻内地,自古便扼守着新疆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极具军事战略价值,是历代中原王朝收复和经营西域的前哨基地。康熙中后期,随着清政府在全国统治的日益稳固,为平定西北准噶尔汗国叛乱,彻底消除西北军事威胁。清政府与准噶尔汗国之间展开了数十年的拉锯战,由于哈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重要战略价值,清朝康雍乾三代君主积极扶持哈密回王家族,给予了十分丰厚的政治经济赏赐,将哈密打造成为清政府平准战争前沿基地和收复经营西域的桥头堡。
在233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哈密回部与清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系日益密切,使回王家族对清政府逐渐形成了十分强烈的政治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1],成为哈密回王家族世代相传的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的心理渊源。回王家族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晚清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在七世回王伯锡尔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七世回王伯锡尔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内,先后经历张格尔叛乱、新疆同治少数民族农民起义等数起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始终传承了回王家族对清政府的政治忠诚和向心力,更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认同意识,为清政府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得益于历代哈密回王自清初以来特别是晚清时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立下的汗马功劳,哈密回王家族成为清代新疆册封最早、享爵时间最久、爵位最高的维吾尔族王公,在清代新疆历史上极具代表性。
一、时代背景
(一)晚清新疆局势对哈密的影响
清同治年间,哈密正值七世回王伯锡尔统治时期(1813-1866),随着新疆“起义”声势向全疆扩散蔓延,哈密亦受到了较大冲击。自同治四年(1865)至同治十二年(1873)间,哈密屡遭各个割据集团的围攻和劫掠,经济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交通水利等设施废弃,各族民众四处逃散,战前哈密拥有各族民众数万人,战后仅剩二三千人,十不存一[2]。
(二)哈密回王坚定的爱国立场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发生后,哈密回王伯锡尔始终坚定地站在清政府这一边,坚持爱国立场,并果断采取多项举措确保哈密社会秩序稳定。他一方面密切关注各地事态发展,严密防范哈密维吾尔族民众趁机起事,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哈密办事大臣将哈密“起义”扼杀在萌芽状态,获得了清政府的奖赏。[3]清政府打破回王不兼任哈密地方官职的惯例,命回王伯锡尔署理哈密帮办大臣[4],协助保卫哈密。随后在同治四年(1865)和五年(1866)两年时间内,伯锡尔积极协助历任哈密办事大臣守卫哈密,多次率军击退各个封建割据集团对哈密的围攻。同时他还尽力援助巴里坤清军粮草,保障清军粮草供应。在面对封建割据集团的威逼利诱时,伯锡尔始终坚守国家和民族大义,在兵败被俘后拒不投降,最终以身殉国,被清政府追赠为亲王,建专祠供人祭拜[5],这是清代册封新疆回部唯一一个亲王爵位,既是对伯锡尔殉国的褒奖,更是对哈密回王家族百余年来所展现出的国家意识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可。
二、哈密回王在晚清时期的爱国举措
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清朝国势日衰和政治腐败,对新疆的管控力度大不如前,在中亚浩罕汗国等外部势力的操纵下,南疆地区频频发生叛乱,极大削弱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代在道光至光绪年间,新疆先后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阿古柏和沙俄相继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晚清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如此严重的国家和民族危机,伯锡尔始终站在清政府这一边,他多次组织人力帮助清军运输粮草,提供粮草军需积极支持清军平叛,甚至不顾八旬高龄亲自率军参战,抗击各地封建割据势力,最终兵败被杀。
(一)开渠捐粮,全力保障清军后勤供应
伯锡尔继任哈密回王后,多次赴京朝觐,并蒙恩“在京供差六年”,“操京都语言”[6],保持了回王家族对清政府的政治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在哈密地方极力维护清朝统治。道光初年,面对南疆突发的张格尔叛乱,伯锡尔立即上奏清廷,请求恩准率军赶赴前线投军自效,并凑办了一千辆牛马车供清军运输粮草[7],得到了清政府的加恩赏赐。同治三年(1864),伯锡尔又“以助开渠功,加亲王衔”[8],这是清代册封新疆回部的第一个亲王,也是唯一一个,用以褒奖回王的一系列爱国举措。同治以后,伯锡尔积极配合哈密办事大臣,镇抚地方,亲自率军与哈密清军并肩作战。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面对来自全疆各地割据集团对哈密、巴里坤的多次围攻,伯锡尔坚守爱国立场,始终与清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多次配合哈密清军打退敌人。在哈密失陷于敌手的艰难条件下,伯锡尔仍然排除重重困难,积极联络巴里坤清军,向其提供粮草军需物资,配合巴里坤清军成功收复哈密,挽回了清朝在哈密的危急局面[9]。在随后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内,由于关内道路阻隔,粮运断绝,哈密、巴里坤清军粮草供应均由伯锡尔暂行垫办[10]。这对于当时粮草奇缺的哈密、巴里坤清军来说是极大的支持和保障,正是在以伯锡尔为首的哈密回部民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哈密、巴里坤方能在同治初年的风潮中巍然独存,为清政府保住了日后收复新疆的前哨阵地。
(二)率军作战,坚贞不屈英勇殉国
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乌鲁木齐妥明割据集团派军围攻哈密,敌军势大,哈密清军主动出击,与之接战于柳树泉,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全军覆没,哈密形势顿时危急万分。在此情况下,有人劝说伯锡尔逃走他乡,以图日后,伯锡尔明确予以拒绝,说:“吾世受天子恩,备藩于此,临难何可苟免?”[11]随后收拾残兵二千余人与割据集团再战于头堡,不幸战败被俘。敌军以同为教胞相引诱其投降,伯锡尔大义凛然,骂贼殉国,谱写了近代中国新疆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12]。没有回王家族百余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国家认同意识,在伯锡尔身上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更不会发生如此凛然的殉国壮举。
三、余论
晚清时期的哈密回王在面对数次边疆危机的错综复杂局势,其所作所为展现出了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七世回王伯锡尔在位期间,正值清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他继承了哈密回王家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传统,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持站在清政府这一边,积极筹措粮草,配合清军平定叛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伯锡尔还主动上奏请求率军赶赴前线与清军并肩作战,以保卫国家,最终战败被俘,壮烈殉国。总之,伯锡尔在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大是大非面前,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们的爱国行为不仅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更彰显了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于新时代各族儿女厚植家国情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丽哈密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达远.试论清代哈密回旗[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杨东梁.左宗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33.
[3]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83
[4]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88.
[5]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310.
[6]肖雄.西疆杂述诗[A].关中丛书[C].西安:陕西通志馆,1934.
[7]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54.
[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 第四十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663.
[9]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22.
[10]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304.
[1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四十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664.
[12]李中耀.雪暗黄沙草木香--肖雄笔下的七世回王伯锡尔[J].西域研究,1999,(4).
作者系哈密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关键词:新疆回部亲王;伯锡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哈密毗邻内地,自古便扼守着新疆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极具军事战略价值,是历代中原王朝收复和经营西域的前哨基地。康熙中后期,随着清政府在全国统治的日益稳固,为平定西北准噶尔汗国叛乱,彻底消除西北军事威胁。清政府与准噶尔汗国之间展开了数十年的拉锯战,由于哈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重要战略价值,清朝康雍乾三代君主积极扶持哈密回王家族,给予了十分丰厚的政治经济赏赐,将哈密打造成为清政府平准战争前沿基地和收复经营西域的桥头堡。
在233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哈密回部与清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系日益密切,使回王家族对清政府逐渐形成了十分强烈的政治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1],成为哈密回王家族世代相传的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的心理渊源。回王家族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晚清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在七世回王伯锡尔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七世回王伯锡尔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内,先后经历张格尔叛乱、新疆同治少数民族农民起义等数起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始终传承了回王家族对清政府的政治忠诚和向心力,更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认同意识,为清政府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得益于历代哈密回王自清初以来特别是晚清时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立下的汗马功劳,哈密回王家族成为清代新疆册封最早、享爵时间最久、爵位最高的维吾尔族王公,在清代新疆历史上极具代表性。
一、时代背景
(一)晚清新疆局势对哈密的影响
清同治年间,哈密正值七世回王伯锡尔统治时期(1813-1866),随着新疆“起义”声势向全疆扩散蔓延,哈密亦受到了较大冲击。自同治四年(1865)至同治十二年(1873)间,哈密屡遭各个割据集团的围攻和劫掠,经济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交通水利等设施废弃,各族民众四处逃散,战前哈密拥有各族民众数万人,战后仅剩二三千人,十不存一[2]。
(二)哈密回王坚定的爱国立场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发生后,哈密回王伯锡尔始终坚定地站在清政府这一边,坚持爱国立场,并果断采取多项举措确保哈密社会秩序稳定。他一方面密切关注各地事态发展,严密防范哈密维吾尔族民众趁机起事,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哈密办事大臣将哈密“起义”扼杀在萌芽状态,获得了清政府的奖赏。[3]清政府打破回王不兼任哈密地方官职的惯例,命回王伯锡尔署理哈密帮办大臣[4],协助保卫哈密。随后在同治四年(1865)和五年(1866)两年时间内,伯锡尔积极协助历任哈密办事大臣守卫哈密,多次率军击退各个封建割据集团对哈密的围攻。同时他还尽力援助巴里坤清军粮草,保障清军粮草供应。在面对封建割据集团的威逼利诱时,伯锡尔始终坚守国家和民族大义,在兵败被俘后拒不投降,最终以身殉国,被清政府追赠为亲王,建专祠供人祭拜[5],这是清代册封新疆回部唯一一个亲王爵位,既是对伯锡尔殉国的褒奖,更是对哈密回王家族百余年来所展现出的国家意识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可。
二、哈密回王在晚清时期的爱国举措
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清朝国势日衰和政治腐败,对新疆的管控力度大不如前,在中亚浩罕汗国等外部势力的操纵下,南疆地区频频发生叛乱,极大削弱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代在道光至光绪年间,新疆先后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阿古柏和沙俄相继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晚清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如此严重的国家和民族危机,伯锡尔始终站在清政府这一边,他多次组织人力帮助清军运输粮草,提供粮草军需积极支持清军平叛,甚至不顾八旬高龄亲自率军参战,抗击各地封建割据势力,最终兵败被杀。
(一)开渠捐粮,全力保障清军后勤供应
伯锡尔继任哈密回王后,多次赴京朝觐,并蒙恩“在京供差六年”,“操京都语言”[6],保持了回王家族对清政府的政治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在哈密地方极力维护清朝统治。道光初年,面对南疆突发的张格尔叛乱,伯锡尔立即上奏清廷,请求恩准率军赶赴前线投军自效,并凑办了一千辆牛马车供清军运输粮草[7],得到了清政府的加恩赏赐。同治三年(1864),伯锡尔又“以助开渠功,加亲王衔”[8],这是清代册封新疆回部的第一个亲王,也是唯一一个,用以褒奖回王的一系列爱国举措。同治以后,伯锡尔积极配合哈密办事大臣,镇抚地方,亲自率军与哈密清军并肩作战。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面对来自全疆各地割据集团对哈密、巴里坤的多次围攻,伯锡尔坚守爱国立场,始终与清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多次配合哈密清军打退敌人。在哈密失陷于敌手的艰难条件下,伯锡尔仍然排除重重困难,积极联络巴里坤清军,向其提供粮草军需物资,配合巴里坤清军成功收复哈密,挽回了清朝在哈密的危急局面[9]。在随后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内,由于关内道路阻隔,粮运断绝,哈密、巴里坤清军粮草供应均由伯锡尔暂行垫办[10]。这对于当时粮草奇缺的哈密、巴里坤清军来说是极大的支持和保障,正是在以伯锡尔为首的哈密回部民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哈密、巴里坤方能在同治初年的风潮中巍然独存,为清政府保住了日后收复新疆的前哨阵地。
(二)率军作战,坚贞不屈英勇殉国
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乌鲁木齐妥明割据集团派军围攻哈密,敌军势大,哈密清军主动出击,与之接战于柳树泉,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全军覆没,哈密形势顿时危急万分。在此情况下,有人劝说伯锡尔逃走他乡,以图日后,伯锡尔明确予以拒绝,说:“吾世受天子恩,备藩于此,临难何可苟免?”[11]随后收拾残兵二千余人与割据集团再战于头堡,不幸战败被俘。敌军以同为教胞相引诱其投降,伯锡尔大义凛然,骂贼殉国,谱写了近代中国新疆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12]。没有回王家族百余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国家认同意识,在伯锡尔身上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更不会发生如此凛然的殉国壮举。
三、余论
晚清时期的哈密回王在面对数次边疆危机的错综复杂局势,其所作所为展现出了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七世回王伯锡尔在位期间,正值清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他继承了哈密回王家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传统,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持站在清政府这一边,积极筹措粮草,配合清军平定叛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伯锡尔还主动上奏请求率军赶赴前线与清军并肩作战,以保卫国家,最终战败被俘,壮烈殉国。总之,伯锡尔在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大是大非面前,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们的爱国行为不仅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更彰显了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于新时代各族儿女厚植家国情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丽哈密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达远.试论清代哈密回旗[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杨东梁.左宗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33.
[3]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83
[4]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88.
[5]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310.
[6]肖雄.西疆杂述诗[A].关中丛书[C].西安:陕西通志馆,1934.
[7]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254.
[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 第四十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663.
[9]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22.
[10]侯光富,牛艳红.史籍哈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304.
[1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四十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664.
[12]李中耀.雪暗黄沙草木香--肖雄笔下的七世回王伯锡尔[J].西域研究,1999,(4).
作者系哈密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