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提升
尹文诗
文章字数:1967
  法治思维作为一种理念和态度,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尤为重要。高校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角色,应当具备法治思维,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合格的法治公民。因此,为了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一、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但部分高校教师法治思维依旧相对淡薄、缺乏相关法治实践,引导学生的能力较弱。
   (一)部分高校教师法治观念淡漠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可能更加关注学术研究和学科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价值观,无法将法治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部分教师可能对法律知识了解不深。他们可能没有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深入研究与自己教学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法律底线,容易出现教学活动不合规或违法的情况。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依据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需要通过培养和训练逐步形成。然而,部分教师可能在自己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法治思维培养和训练,导致其法治思维比较淡薄,忽视了法治思维的培养。同时,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对法律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对法律的约束和规范意识不强,容易出现对法律规定的忽视或违反。这可能与他们个人的素质和教育背景有关,也可能受到教育环境和制度的影响。
   (二)部分高校教师引导学生能力较弱
  一些高校教师在法治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他们可能没有系统的法治教育培训,缺乏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的指导,导致法治教育效果不佳。
  由于大部分高校教师并非法学专业出身,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治教育培训。因此,他们对如何进行法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有限。同时,在法治教育中,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关键。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对合适的法治教材选择和使用不够熟悉,无法有效地将法律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法治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较少采用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主动思考和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教育应该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案例、模拟法庭等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在法治教育中缺乏相关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使得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感受到法治的实践。
   二、高校教师提升法治思维的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力量,仅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已不能满足如今提倡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拥有全面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至关重要。
  (一)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
  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在当今社会,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石,而高校教师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须具备完善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约束,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法律培训、学习相关法律课程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例如,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了解劳动法、民法等与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只有透过法律的镜头看待问题,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高校教师应积极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根植于法律价值观的思考方式,在教学和管理中运用法治思维,能够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尊重权益、依法行事。教师还应当积极参与学校校规制定和实施,推动学校内部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只有自己具备法治思维,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传播法治理念,引领学生走向公正与合法的行为道路。
  (二)高校教师应将法治思维融入课堂教学中
  首先,高校教师应注重法律教育的融入和应用,可以将法律知识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和运用法律。其次,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法治教育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交流等方式,了解和分享法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最后,高校教师应将法治思维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法律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秩序,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法律素养和专业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将法治思维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