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郭东东:以科研力量点亮国家能源未来
文章字数:1722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郭东东。 在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全球焦点议题的今天,一位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的青年科学家,正以他的智慧与坚持,在非常规能源勘探与开发的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他是郭东东,32岁,博士,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一位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缘起:国家需求与个人兴趣的交汇
“我从事非常规能源与钻探领域研究目前已近10年。”郭东东回顾自己的科研起点,“这个选择,是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学科交叉优势与个人兴趣深度融合的结果。”
他进一步解释道,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使传统化石能源供给面临严峻挑战,而非常规能源——如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等——的勘探与开发,正是摆脱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据估算,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相当于800亿吨油当量,陆域煤层气资源量超过30万亿立方米。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将极大改善我国的能源供给结构。”
2021年,他赴韩国公州国立大学(Kongju National University)开展联合培养,接触到机器学习在非常规能源领域的应用。“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交叉技术对该领域突破的推动作用,也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如今,他加入安徽理工大学“大国工匠”朱恒银教授团队,进一步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钻探工作是能源资源开采的重要环节,我真正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攻坚:科研路上的挑战与破解之道
科研之路绝非坦途。郭东东坦言,在科研与学习过程中,他曾面临“技术瓶颈突破”“资源协调”“教学科研平衡”三类核心难题。
在技术攻关方面,他回忆道,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究初期,团队曾长期受困于“钻井液性能与水合物形成冲突”的问题。“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案,但始终未能突破。”关键时刻,导师宁伏龙教授建议从“微观作用机制”切入。“我们重新梳理纳米颗粒与水合物的相互作用,最终找到了突破口。”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并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作为青年科研人员,郭东东也曾面临项目申请、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挑战。“在申请横向项目时,初期因工程经验不足导致申报材料被质疑。”加入安徽理工大学矿山精细勘探与智能监测技术创新基地后,他借助基地共享的实验设备与行业资源,同时在团队负责人朱恒银教授的指导下优化研究方案,最终成功获批项目。
此外,各类人才计划的支持也为他提供了重要助力。他先后入选安徽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安徽理工大学“青苗”和“青托”人才工程,这些支持有效缓解了科研资源压力。
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郭东东采取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策略。他将钻探工程的最新实验成果融入研究生课程《智能钻探装备及技术》,既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也让学生参与部分基础实验,形成“教学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同时,学院也通过学科科研工作办公室协调行政事务,为他节省出更多科研时间。
展望:推动技术转化,培养复合人才
目前,郭东东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纵横向项目1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水合物相关项目8项,共发表文章28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篇。
基于已有的科研基础,他当前的核心目标是突破非常规能源开发的“工程化应用瓶颈”,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转化,同时培养该领域复合型人才。
下一步,他计划从三个维度展开工作:在技术攻关层面,未来三年将重点攻克“水合物形成与聚集机理”“纳米颗粒-抑制剂协同作用”两大核心问题;在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层面,将加强与能源企业的合作,推动“水合物法提纯煤层气技术”“新型钻井液体系”的中试实验;在人才培养层面,作为硕士生导师,他将以“科研带教学、实践育人才”为理念,让学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基础实验,并依托安徽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组建“非常规能源青年研究小组”。
“长远来看,我希望通过持续研究,在非常规能源与钻探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以科研实力践行科技强国建设的青年使命。”郭东东说。
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郭东东的身上既有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求实,也有教育工作者的诲人不倦,更有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也看到了中国能源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全媒体记者 许鸿儒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