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张静:在密码世界编织安全防线的科研玫瑰
文章字数:1549
    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张静。


  “很多人问我为何选择密码学,其实答案就在学科本身:既要构建坚不可摧的理论堡垒,也要保持破解未知的勇气。这种矛盾的美学,正是科研最迷人的地方。”现任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副院长的张静微笑着说。
  初心如磐:从“激进”决定到科研入门
  2015年,张静踏入安徽大学,师从崔杰教授攻读信息安全方向的硕士学位。与导师的初次见面,成为她记忆中最深刻的瞬间。
  当导师询问未来规划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读博士。”这个被同学认为“过于激进”的决定,却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坚定志向。
  “当时身边不少同学都觉得这个目标太大胆了,但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硕士三年,她始终保持严谨治学的态度,每周坚持精读文献。面对陌生领域,她凭借探索精神不断查阅资料、磨炼实验技能,逐渐从科研新手成长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她发表了课题组的首篇IEEETransactions论文,这是她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张静这样形容自己的科研心路。
  破茧成蝶:跨越密码学的门槛
  决定攻读博士后,张静深知要想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夯实基础,培养扎实的基本功。为此,她先后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师从刘路教授与郭福春教授,系统学习密码理论知识。
  可事实证明安全理论是密码学研究者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在跟随郭福春教授学习期间,她夜以继日地阅读文献、推导公式,不敢有丝毫懈怠。
  “那段时间压力很大,但突破自我的瞬间让人无比满足。”
  付出终有回报。在这期间,她完成了博士生涯的第一篇论文,并幸运地被信息安全领域顶级期刊IEEETDSC接收。该论文不仅持续被ESI高被引数据库收录,同时也是安徽大学首篇发表在该期刊上的论文。
  2021年,张静获得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并因学术成绩突出,通过绿色通道留校任教,直接获聘副教授职位。
   乘风破浪:从求知者到传道者的蜕变
  留校工作后,张静迅速调整角色,从求知者转变为传道授业者。
  “突然之间,你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这种责任感的转变,让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在教学中,她用心引导,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科研中,她带领学生潜心钻研,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一篇被ESI高被引数据库收录。
  她的科研成就令人瞩目:近年来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协议设计、应用密码学、区块链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骨干人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已发表论文4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200余次,3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荣誉也接踵而至: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1项(2023年度),获2021年ACM合肥分会优博奖、2022年度安徽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4年ACM合肥分会新星奖,2023、2024、2025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张静破格晋升教授,并于2025年1月担任大数据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同时,经中国电子学会推荐,她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继往开来:在托举中传承
  面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入选,张静倍感荣幸,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
  “青托项目为我们年轻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我将在项目的支持下不断探索,成为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同时,我也要发挥‘托举’作用,积极地传承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
  “未来的生涯充满挑战与机遇,越努力,机会越多,选择也会越广。只有勇于探索,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从毫不犹豫选择读博的硕士生,到破格晋升的教授;从发表课题组首篇IEEETransactions论文的科研新人,到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学术中坚——张静的成长之路,是一部不断突破自我的奋斗史。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密码学与区块链的科研天地中,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正以不懈地探索,在科学的星空中留下自己的轨迹,并用她走过的路,为后来者点亮前行的灯。
  (全媒体记者 许鸿儒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