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元宇宙背景下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文章字数:2524
摘要:国家数字化战略驱动下,红色文化传承面临“时空疏离”与“符号弱化”的双重困境。江西红色音乐作为革命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传统传承范式已难以适配数字时代需求。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学理内核,结合数字人文方法论,建构“审美—传承—叙事—价值”四位一体研究框架,系统阐释元宇宙技术在红色音乐体验重构、传承场域拓展、叙事结构革新与价值生态升级中的赋能机制。研究表明,元宇宙通过具身化沉浸、数字孪生场域与跨媒介叙事,可有效消解江西红色音乐在时空感知局限、记忆传递碎片化及价值实现单一化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其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转型。本文旨在完善红色音乐数字化传承的理论研究,为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照。
关键词:元宇宙;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言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技术赋能打破文化传承的时空壁垒,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服务体系重构,其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承的“空间维度—时间向度—载体形态”进行系统性重塑。从学术逻辑看,这一战略既契合“空间生产”理论对“非物理空间价值”的预判[1],又呼应了“集体记忆”理论中“载体革新对记忆传递的关键作用”[2]。江西红色音乐作为赣南苏区革命文化的核心表征,承载着“军民鱼水情”“艰苦奋斗”等革命集体记忆,但其当代传承深陷双重困境:其一,革命叙事的历史语境与当代受众存在明显时空疏离,导致集体记忆的解码机制失效;其二,音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联在现代文化场域中渐趋弱化,使其逐渐沦为静态审美客体,丧失活态传承的生命力。元宇宙技术的兴起,为破解这两大困境提供了创新研究视角与实践探索场域。
一、元宇宙背景下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审美范式:从单向度静观到具身性沉浸。传统江西红色音乐因革命历史语境的历时性消解,陷入“符号化审美异化”困境——以《十送红军》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受众仅能通过旋律、歌词等听觉符号获取表层认知,却无法通过“符号—语境”的深度关联建立情感共鸣,形成“静观疏离”的审美断层。元宇宙依托现象学“此在”(Dasein)场域理论[3],构建起具身性沉浸审美范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模态感知通道,将“军民鱼水情”“不畏艰险”等抽象革命精神内核,转化为“虚拟参与红军行军”“体验苏区生产生活”等现象学直观体验。这一转化深度契合“艺术真理性”命题[4],使革命精神以数字技术为中介,突破符号化传播的局限,实现文化本体的自我显现,最终完成从“单向度静观”到“具身性共情”的审美范式转型。
(二)传承范式:从物理空间禁锢到数字生态延展。在传承维度,江西红色音乐的传统传承始终受限于博物馆、音乐厅、革命旧址等“物理地域空间”,物理容量有限、空间边界固定等问题导致传承规模遭遇明显瓶颈,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当代受众。元宇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起革命文化的“表征性空间”,实现了传承范式的革命性突破:借助高精度建模技术,精准复现井冈山、瑞金、于都等革命圣地的空间肌理与历史场景,通过虚拟交互机制重构“军民共舞”“战地合唱”等历史社会关系。这种数字生态延展具有三重核心意义:其一,彻底突破物理场域的时空桎梏,使红色音乐成为可随时、随地接入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其二,通过“用户参与式创造”的虚拟机制,实现红色文化实践的数字孪生与再生产;其三,构建开放性的数字传承生态,推动红色音乐从单一“文化载体”转向多元互动的“数字生态系统”。
二、元宇宙背景下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叙事创新:从碎片化符号到整体性记忆。传统江西红色音乐存在叙事碎片化与历史语境断层问题,如《井冈山上太阳红》等作品仅能传递局部革命意象,无法构建连贯的革命历史记忆图谱。依托跨媒介叙事理论[5],元宇宙将《映山红》《送郎当红军》等作品转化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叙事锚点——分别对应苏区建设时期、长征启程阶段,构建跨媒介叙事链路。用户可通过“虚拟化身”参与苏区生产劳动、见证红军长征出发、体验战地文艺创作等具身性介入机制,突破传统叙事的碎片化局限,形成“音乐—场景—历史”的深度关联。
(二)价值创新:从单一精神传承到多元共生。元宇宙推动江西红色音乐价值生态从“精神传承”向“资本转化”拓展[6],基于文化资本理论,可构建双重路径:一方面,通过区块链与NFT(非同质化代币)技术对音乐资源进行数字资产确权,实现文化资本向金融资本的可信转化与市场流通;另一方面,借助沉浸式音乐会、革命主题互动剧等形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情感实践,促成文化资本向体验资本转向。这在保障红色文化本真与安全性的同时,为其在现代数字生态的可持续演进提供支撑。
三、结论
本文构建“审美—传承—叙事—价值”研究框架,系统论证了元宇宙技术对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赋能机制。研究表明:在审美维度,元宇宙通过具身性沉浸技术,实现了从静观审美到参与式审美的范式转型,使革命精神在数字场域中直观显现;在传承维度,数字孪生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禁锢,构建了红色音乐的可延展数字生态;在叙事维度,跨媒介叙事策略整合了碎片化符号,重构了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图谱;在价值维度,区块链与沉浸式体验推动了文化资本多元转化,实现了红色音乐的价值生态拓展。总体而言,元宇宙为红色音乐提供了“数字活态传承”的转型路径,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转译。
参考文献:
[1]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2]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M].谢地坤,王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刘晖.布尔迪厄的文艺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元宇宙背景下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CSX24209)研究成果、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SWH24030)。
关键词:元宇宙;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言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技术赋能打破文化传承的时空壁垒,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服务体系重构,其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承的“空间维度—时间向度—载体形态”进行系统性重塑。从学术逻辑看,这一战略既契合“空间生产”理论对“非物理空间价值”的预判[1],又呼应了“集体记忆”理论中“载体革新对记忆传递的关键作用”[2]。江西红色音乐作为赣南苏区革命文化的核心表征,承载着“军民鱼水情”“艰苦奋斗”等革命集体记忆,但其当代传承深陷双重困境:其一,革命叙事的历史语境与当代受众存在明显时空疏离,导致集体记忆的解码机制失效;其二,音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联在现代文化场域中渐趋弱化,使其逐渐沦为静态审美客体,丧失活态传承的生命力。元宇宙技术的兴起,为破解这两大困境提供了创新研究视角与实践探索场域。
一、元宇宙背景下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审美范式:从单向度静观到具身性沉浸。传统江西红色音乐因革命历史语境的历时性消解,陷入“符号化审美异化”困境——以《十送红军》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受众仅能通过旋律、歌词等听觉符号获取表层认知,却无法通过“符号—语境”的深度关联建立情感共鸣,形成“静观疏离”的审美断层。元宇宙依托现象学“此在”(Dasein)场域理论[3],构建起具身性沉浸审美范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模态感知通道,将“军民鱼水情”“不畏艰险”等抽象革命精神内核,转化为“虚拟参与红军行军”“体验苏区生产生活”等现象学直观体验。这一转化深度契合“艺术真理性”命题[4],使革命精神以数字技术为中介,突破符号化传播的局限,实现文化本体的自我显现,最终完成从“单向度静观”到“具身性共情”的审美范式转型。
(二)传承范式:从物理空间禁锢到数字生态延展。在传承维度,江西红色音乐的传统传承始终受限于博物馆、音乐厅、革命旧址等“物理地域空间”,物理容量有限、空间边界固定等问题导致传承规模遭遇明显瓶颈,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当代受众。元宇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起革命文化的“表征性空间”,实现了传承范式的革命性突破:借助高精度建模技术,精准复现井冈山、瑞金、于都等革命圣地的空间肌理与历史场景,通过虚拟交互机制重构“军民共舞”“战地合唱”等历史社会关系。这种数字生态延展具有三重核心意义:其一,彻底突破物理场域的时空桎梏,使红色音乐成为可随时、随地接入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其二,通过“用户参与式创造”的虚拟机制,实现红色文化实践的数字孪生与再生产;其三,构建开放性的数字传承生态,推动红色音乐从单一“文化载体”转向多元互动的“数字生态系统”。
二、元宇宙背景下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叙事创新:从碎片化符号到整体性记忆。传统江西红色音乐存在叙事碎片化与历史语境断层问题,如《井冈山上太阳红》等作品仅能传递局部革命意象,无法构建连贯的革命历史记忆图谱。依托跨媒介叙事理论[5],元宇宙将《映山红》《送郎当红军》等作品转化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叙事锚点——分别对应苏区建设时期、长征启程阶段,构建跨媒介叙事链路。用户可通过“虚拟化身”参与苏区生产劳动、见证红军长征出发、体验战地文艺创作等具身性介入机制,突破传统叙事的碎片化局限,形成“音乐—场景—历史”的深度关联。
(二)价值创新:从单一精神传承到多元共生。元宇宙推动江西红色音乐价值生态从“精神传承”向“资本转化”拓展[6],基于文化资本理论,可构建双重路径:一方面,通过区块链与NFT(非同质化代币)技术对音乐资源进行数字资产确权,实现文化资本向金融资本的可信转化与市场流通;另一方面,借助沉浸式音乐会、革命主题互动剧等形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情感实践,促成文化资本向体验资本转向。这在保障红色文化本真与安全性的同时,为其在现代数字生态的可持续演进提供支撑。
三、结论
本文构建“审美—传承—叙事—价值”研究框架,系统论证了元宇宙技术对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赋能机制。研究表明:在审美维度,元宇宙通过具身性沉浸技术,实现了从静观审美到参与式审美的范式转型,使革命精神在数字场域中直观显现;在传承维度,数字孪生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禁锢,构建了红色音乐的可延展数字生态;在叙事维度,跨媒介叙事策略整合了碎片化符号,重构了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图谱;在价值维度,区块链与沉浸式体验推动了文化资本多元转化,实现了红色音乐的价值生态拓展。总体而言,元宇宙为红色音乐提供了“数字活态传承”的转型路径,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转译。
参考文献:
[1]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2]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M].谢地坤,王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刘晖.布尔迪厄的文艺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元宇宙背景下江西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CSX24209)研究成果、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SWH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