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职毕业生留淮就业的意愿分析与引导机制
文章字数:3473
人才是驱动城市创新与发展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其就业地域选择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淮安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正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构建以“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25年1月的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驻淮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率达24.9%”,并将“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淮留淮发展”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然而,与许多非中心城市类似,淮安在吸引和留住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厘清毕业生留淮就业的真实意愿,深入剖析影响其决策的多维因素,并据此构建科学、长效的引导机制,对实现淮安市人才战略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特征
研究团队采用“问卷星”平台,设计并发放了“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问卷”,在淮安市四所省属高职院校开展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165份。问卷采用结构化设计,涵盖三部分内容:基本信息(4题)、留淮意向及动因(4题)、政策供给与服务需求(6题)。样本中,男生占28.93%,女生占71.07%;专业分布方面,人文艺术类(31.24%)与经管商贸类(30.56%)占比最高,合计超过六成,工科技术类占19.4%,社会服务类占15.45%,理农医等其他类占3.35%;生源地构成中,江苏省内占67.55%,省外占32.45%;研究进一步运用交叉分析方法,聚焦毕业生的留淮意愿、动因、阻力及政策认知等维度,揭示其内在结构与基本态势,为高校及政府部门优化就业服务与人才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留淮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
(一)意愿呈现分化态势,城市引才处于关键阶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呈现高度分化、近乎对立的“双峰分布”特征。其中,“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留淮的比例分别为12.19%和37.85%,合计50.04%;“不太愿意”与“完全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9.06%和10.9%,合计49.96%。两者基本持平,反映出淮安在人才吸引与流失之间处于关键平衡点,凸显精准引导策略的极端重要性。
(二)生活成本与生态宜居筑基,多元因素构成留淮拉力。愿意留淮的毕业生中,决策动因主要集中于生活成本与城市环境。选择“生活成本低”的占34.94%,“城市生态优良、气候宜居”的占34.42%,两者并列为主要生活类动因。这表明,淮安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洼地”效应及优良生态环境,构成其吸引人才的基础优势。此外,“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学校宣传和引导”以及“人脉资源与家庭支持”也是重要的留驻拉动因素。
(三)岗位供给与薪资水平受限,多维诱因加剧离淮推力。不愿留淮的毕业生中,经济与发展因素构成主要推力。近半数受访者将“就业机会少”(48.07%)和“薪资水平低”(47.73%)列为核心阻力,反映出淮安就业市场容量有限、高质量岗位供给不足、薪酬竞争力较弱的现实困境。此外,“去一、二线城市发展”(30.56%)、“家乡发展机会更好”(24.38%)以及“公共服务与配套设施滞后”(13.22%)等也是推动毕业生离淮的重要原因。
(四)安居保障构成政策核心引力,就业发展为关键诉求。在各项人才政策中,与住房相关的支持措施最具吸引力,“安居保障(购房补贴等)”和“人才公寓租金优惠”合计占比近四成,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凸显住房压力是毕业生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住房福利构成人才政策的核心竞争力。在提升留淮意愿的措施诉求上,“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63.26%)和“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本地所需人才”(60%)成为毕业生最强烈的两大期望,反映出他们对职业发展平台和精准就业通道的迫切期待。
(五)政策认知普遍偏低且碎片化,传播效能亟待提升。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淮安市人才政策的知晓度整体偏低且呈现碎片化特征。仅6.35%的受访者表示“很了解”政策,近半数(45.41%)处于“不了解”状态,反映出政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漏斗效应”,未能有效覆盖目标人群。在普及度评价上,超半数(55.79%)受访者认为政策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程度仅为“中等”。信息获取渠道方面,71.59%的人通过“学校宣传”了解政策,凸显高校在政策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而网络媒介(52.53%)、企业活动(28.41%)等渠道利用率较低,表明宣传途径较为单一,覆盖广度与深度均有待提升。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的引导机制
(一)深化产教融合与岗位拓展,提升就业质量与发展空间。毕业生对“更多本地就业机会”和“校企合作”的强烈诉求,提示淮安市需将人才留存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一是围绕“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及重点产业链,靶向开发优质岗位。政府可联合重点企业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并通过扩岗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二是深入推进“订单式”培养,鼓励高职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融合。例如借鉴淮阴工学院“鹏英班”等成熟经验,完善“实习—就业—晋升”衔接机制,对留用率高的企业给予阶梯式奖励。三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联动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或增设低空经济、数字金融、文旅融合等地方急需专业,缓解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此外,政府可支持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发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岗位供给的多元性与适配性。
(二)完善“安居+发展”双轮驱动,增强城市综合吸引力。针对毕业生关注的住房压力与长远发展,应构建以“安居保障”为基石、以“成长支持”为引擎的一体化人才留驻机制。在安居保障方面,可在现有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基础上,推行“租购并举”的阶梯式住房支持,如对就业初期毕业生优先提供人才公寓;对稳定就业者加大购房补贴或利率优惠,切实降低安居成本。在职业发展层面,可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设立涵盖职业技能认证补贴、在职深造奖学金、创业启动资金等在内的综合支持计划。对有意创业者,提供孵化空间、导师辅导、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在公共服务配套层面,应推进产业园区通勤专线覆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同步建设青年人才服务中心,集成社保办理、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此外,应积极营造开放包容、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通过搭建青年人才联谊、城市文化节等,构建“安家-立业-成长”全周期服务体系,系统提升人才留居的归属感与发展信心。
(三)优化政策供给与传播路径,提升信息触达与响应效能。面对政策知晓度不足与传播渠道单一,需从内容精准化与传播多元化两个层面协同发力。政策内容方面,应突破“一刀切”模式,依据产业发展导向与人才需求结构,构建分层分类、动态适配的激励体系。在现有普惠性支持基础上,可结合专业紧缺度、岗位贡献潜力、区域发展重点等因素,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差异化激励。同时,推动政策支持阶段前移,将部分补贴覆盖至见习期,并探索设立与在淮工作年限挂钩的累进式激励制度,增强人才留驻的长期黏性。传播策略上,应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宣传网络。线上整合政务平台、人社App及新媒体资源,设立“青年人才政策一站通”专区,依托用户画像与智能算法实现政策精准推送。线下除高校主阵地外,将政策宣传融入企业开放日、园区推介、实习招聘等场景。同步建立由企业HR和高校辅导员组成的政策联络员队伍,定期培训以保障信息传导准确及时。此外,积极发掘优秀留淮高职学生的成长案例,通过同辈示范增强政策引力的响应效能。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人才政策动态优化。毕业生留淮就业需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制度联动。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项小组,搭建常态化议事协调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政策统筹与资源整合。技术层面,可整合社保、学籍、就业等多源数据,构建“毕业生留淮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人才流向、就业质量及政策落实情况的实时可视化分析。此外,建议将留淮就业率、薪酬水平、政策知晓度与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年度绩效考核,推动人才工作从规模引进转向质量留存。针对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占比高,而本地相关产业容量有限问题,可培育创意设计、内容电商、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拓宽对口就业渠道,缓解学用脱节与人才外流压力。此外,需加强淮安城市形象的情感传播与青年认同建构,比如以融媒体手段塑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宜业宜居”青年友好型城市形象,增强毕业生留淮发展的归属感与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白岚.江苏高职院校毕业生留苏就业意愿的提升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4(04):7-10.
[2]杨懿斌.大学生留省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5):81-87.基金项目:2025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高职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及导引策略研究”(编号:2025SK109)。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特征
研究团队采用“问卷星”平台,设计并发放了“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问卷”,在淮安市四所省属高职院校开展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165份。问卷采用结构化设计,涵盖三部分内容:基本信息(4题)、留淮意向及动因(4题)、政策供给与服务需求(6题)。样本中,男生占28.93%,女生占71.07%;专业分布方面,人文艺术类(31.24%)与经管商贸类(30.56%)占比最高,合计超过六成,工科技术类占19.4%,社会服务类占15.45%,理农医等其他类占3.35%;生源地构成中,江苏省内占67.55%,省外占32.45%;研究进一步运用交叉分析方法,聚焦毕业生的留淮意愿、动因、阻力及政策认知等维度,揭示其内在结构与基本态势,为高校及政府部门优化就业服务与人才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留淮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
(一)意愿呈现分化态势,城市引才处于关键阶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呈现高度分化、近乎对立的“双峰分布”特征。其中,“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留淮的比例分别为12.19%和37.85%,合计50.04%;“不太愿意”与“完全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9.06%和10.9%,合计49.96%。两者基本持平,反映出淮安在人才吸引与流失之间处于关键平衡点,凸显精准引导策略的极端重要性。
(二)生活成本与生态宜居筑基,多元因素构成留淮拉力。愿意留淮的毕业生中,决策动因主要集中于生活成本与城市环境。选择“生活成本低”的占34.94%,“城市生态优良、气候宜居”的占34.42%,两者并列为主要生活类动因。这表明,淮安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洼地”效应及优良生态环境,构成其吸引人才的基础优势。此外,“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学校宣传和引导”以及“人脉资源与家庭支持”也是重要的留驻拉动因素。
(三)岗位供给与薪资水平受限,多维诱因加剧离淮推力。不愿留淮的毕业生中,经济与发展因素构成主要推力。近半数受访者将“就业机会少”(48.07%)和“薪资水平低”(47.73%)列为核心阻力,反映出淮安就业市场容量有限、高质量岗位供给不足、薪酬竞争力较弱的现实困境。此外,“去一、二线城市发展”(30.56%)、“家乡发展机会更好”(24.38%)以及“公共服务与配套设施滞后”(13.22%)等也是推动毕业生离淮的重要原因。
(四)安居保障构成政策核心引力,就业发展为关键诉求。在各项人才政策中,与住房相关的支持措施最具吸引力,“安居保障(购房补贴等)”和“人才公寓租金优惠”合计占比近四成,显著高于其他选项,凸显住房压力是毕业生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住房福利构成人才政策的核心竞争力。在提升留淮意愿的措施诉求上,“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63.26%)和“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本地所需人才”(60%)成为毕业生最强烈的两大期望,反映出他们对职业发展平台和精准就业通道的迫切期待。
(五)政策认知普遍偏低且碎片化,传播效能亟待提升。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淮安市人才政策的知晓度整体偏低且呈现碎片化特征。仅6.35%的受访者表示“很了解”政策,近半数(45.41%)处于“不了解”状态,反映出政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漏斗效应”,未能有效覆盖目标人群。在普及度评价上,超半数(55.79%)受访者认为政策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程度仅为“中等”。信息获取渠道方面,71.59%的人通过“学校宣传”了解政策,凸显高校在政策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而网络媒介(52.53%)、企业活动(28.41%)等渠道利用率较低,表明宣传途径较为单一,覆盖广度与深度均有待提升。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的引导机制
(一)深化产教融合与岗位拓展,提升就业质量与发展空间。毕业生对“更多本地就业机会”和“校企合作”的强烈诉求,提示淮安市需将人才留存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一是围绕“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及重点产业链,靶向开发优质岗位。政府可联合重点企业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并通过扩岗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二是深入推进“订单式”培养,鼓励高职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融合。例如借鉴淮阴工学院“鹏英班”等成熟经验,完善“实习—就业—晋升”衔接机制,对留用率高的企业给予阶梯式奖励。三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联动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或增设低空经济、数字金融、文旅融合等地方急需专业,缓解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此外,政府可支持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发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岗位供给的多元性与适配性。
(二)完善“安居+发展”双轮驱动,增强城市综合吸引力。针对毕业生关注的住房压力与长远发展,应构建以“安居保障”为基石、以“成长支持”为引擎的一体化人才留驻机制。在安居保障方面,可在现有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基础上,推行“租购并举”的阶梯式住房支持,如对就业初期毕业生优先提供人才公寓;对稳定就业者加大购房补贴或利率优惠,切实降低安居成本。在职业发展层面,可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设立涵盖职业技能认证补贴、在职深造奖学金、创业启动资金等在内的综合支持计划。对有意创业者,提供孵化空间、导师辅导、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在公共服务配套层面,应推进产业园区通勤专线覆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同步建设青年人才服务中心,集成社保办理、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此外,应积极营造开放包容、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通过搭建青年人才联谊、城市文化节等,构建“安家-立业-成长”全周期服务体系,系统提升人才留居的归属感与发展信心。
(三)优化政策供给与传播路径,提升信息触达与响应效能。面对政策知晓度不足与传播渠道单一,需从内容精准化与传播多元化两个层面协同发力。政策内容方面,应突破“一刀切”模式,依据产业发展导向与人才需求结构,构建分层分类、动态适配的激励体系。在现有普惠性支持基础上,可结合专业紧缺度、岗位贡献潜力、区域发展重点等因素,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差异化激励。同时,推动政策支持阶段前移,将部分补贴覆盖至见习期,并探索设立与在淮工作年限挂钩的累进式激励制度,增强人才留驻的长期黏性。传播策略上,应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宣传网络。线上整合政务平台、人社App及新媒体资源,设立“青年人才政策一站通”专区,依托用户画像与智能算法实现政策精准推送。线下除高校主阵地外,将政策宣传融入企业开放日、园区推介、实习招聘等场景。同步建立由企业HR和高校辅导员组成的政策联络员队伍,定期培训以保障信息传导准确及时。此外,积极发掘优秀留淮高职学生的成长案例,通过同辈示范增强政策引力的响应效能。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人才政策动态优化。毕业生留淮就业需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制度联动。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项小组,搭建常态化议事协调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政策统筹与资源整合。技术层面,可整合社保、学籍、就业等多源数据,构建“毕业生留淮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人才流向、就业质量及政策落实情况的实时可视化分析。此外,建议将留淮就业率、薪酬水平、政策知晓度与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年度绩效考核,推动人才工作从规模引进转向质量留存。针对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占比高,而本地相关产业容量有限问题,可培育创意设计、内容电商、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拓宽对口就业渠道,缓解学用脱节与人才外流压力。此外,需加强淮安城市形象的情感传播与青年认同建构,比如以融媒体手段塑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宜业宜居”青年友好型城市形象,增强毕业生留淮发展的归属感与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白岚.江苏高职院校毕业生留苏就业意愿的提升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4(04):7-10.
[2]杨懿斌.大学生留省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5):81-87.基金项目:2025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高职毕业生留淮就业意愿及导引策略研究”(编号:2025SK109)。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