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与天争时“抢”丰收
文章字数:753
近日,在太和县肖口镇王寨村连片的玉米地里,数台联合收割机正轰鸣着在泥泞中艰难前行。车轮碾过湿软的田地,留下深深的辙印。
“夏季抗旱,秋季抗涝,今年玉米亩产三四百公斤的收成,真是从老天手里‘抢’回来的。”王寨村党委书记王友福站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玉米如瀑布般倾泻入车斗,语气中满是感慨。他身后,连片的500亩托管田一望无际——这片土地,正是全镇5.8万亩耕地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溯到今夏。皖北地区遭遇罕见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发黄。然而在王寨村的托管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党委紧急调度的12台自走式喷灌机整齐排列,种粮大户轻点手机,远程操控的智能灌溉系统精准启动,水雾在田间划出一道道“彩虹”。
“过去小田块各自为战,浇地靠人扛水泵,效率低、效果差。”王友福说,“现在托管连片后,物联网实时监测墒情,智能设备统一灌溉,再猛的旱情也不怕。”
真正的考验在秋收时节到来。连续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普通收割机一下地就陷入泥中,玉米收割窗口期从原来的15天骤缩至短短3天。湿粮若不及时抢收处理,24小时内就可能霉变发芽。
“雨停就是命令。”王寨村党委迅速响应,组建党员突击队,建立“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抢收责任网,18名党员全员下沉田间,昼夜轮守。
“东边地块玉米倒伏,优先调履带式收割机。”“西头洼地先清沟沥水,半小时后机械进场。”村部调度室内,电话声此起彼伏。田埂上,党员干部带头蹚进泥水挖沟排水,裤腿沾满泥浆,额头沁出汗珠,只为给机械进场争取宝贵时间。
“看着党员干部在泥水里清沟的身影,再着急心里也踏实——有组织在,粮食绝不会烂在地里。”种植大户王康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截至目前,肖口镇5万余亩秋粮收割基本完成。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新翻的泥土泛着光泽,这片刚刚经历了一场“抢收大战”的土地,正静静等待着下一季的播种与希望。 (李鹏 张磊)
“夏季抗旱,秋季抗涝,今年玉米亩产三四百公斤的收成,真是从老天手里‘抢’回来的。”王寨村党委书记王友福站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玉米如瀑布般倾泻入车斗,语气中满是感慨。他身后,连片的500亩托管田一望无际——这片土地,正是全镇5.8万亩耕地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溯到今夏。皖北地区遭遇罕见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发黄。然而在王寨村的托管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党委紧急调度的12台自走式喷灌机整齐排列,种粮大户轻点手机,远程操控的智能灌溉系统精准启动,水雾在田间划出一道道“彩虹”。
“过去小田块各自为战,浇地靠人扛水泵,效率低、效果差。”王友福说,“现在托管连片后,物联网实时监测墒情,智能设备统一灌溉,再猛的旱情也不怕。”
真正的考验在秋收时节到来。连续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普通收割机一下地就陷入泥中,玉米收割窗口期从原来的15天骤缩至短短3天。湿粮若不及时抢收处理,24小时内就可能霉变发芽。
“雨停就是命令。”王寨村党委迅速响应,组建党员突击队,建立“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抢收责任网,18名党员全员下沉田间,昼夜轮守。
“东边地块玉米倒伏,优先调履带式收割机。”“西头洼地先清沟沥水,半小时后机械进场。”村部调度室内,电话声此起彼伏。田埂上,党员干部带头蹚进泥水挖沟排水,裤腿沾满泥浆,额头沁出汗珠,只为给机械进场争取宝贵时间。
“看着党员干部在泥水里清沟的身影,再着急心里也踏实——有组织在,粮食绝不会烂在地里。”种植大户王康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截至目前,肖口镇5万余亩秋粮收割基本完成。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新翻的泥土泛着光泽,这片刚刚经历了一场“抢收大战”的土地,正静静等待着下一季的播种与希望。 (李鹏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