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戏剧润童心 乡土植家园
——颍上县黄桥镇中心幼儿园戏剧课程进校园工作侧记
文章字数:1459
  近日,在颍上县黄桥镇中心幼儿园活动室里,热闹非凡,《家乡的“流动”宝藏》教育戏剧正在上演。小“乘务员”认真检票,小“种植户”热情介绍瓜蒌特产,小“旅客”兴奋讨论窗外的“风景”…… 这些生动的一幕,是该园以爱国情怀为核心,厚植本土资源打造教育戏剧课程的缩影。该园突破传统爱国教育“说教式”方式,将家乡的火车站、瓜蒌田、园内菜园转化为课程的“活素材”,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走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学前教育创新之路。
  爱国教育,从“抽象”变“具体”。
  颍上县黄桥镇中心幼儿园组建了“本土资源+爱国教育戏剧”课题研发小组,联合骨干教师、家长代表、本土文化研究者开展调研。走访老火车站,记录蒸汽火车轰鸣与旅客的悲欢;走进瓜蒌种植基地,认知瓜蒌从播种到加工的全流程;认真梳理菜园种植流程,最终确定“以本土资源为载体,以教育戏剧为形式,以爱国情怀为内核”的课程研究方向,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融入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内容,孩子们“在演中学、在玩中学”,彻底摆脱爱国教育的“抽象感”。
  三大资源,打造戏剧课程“活素材库”。
  家乡瓜蒌:从“田间特产”到“戏剧主角”。每年秋季,幼儿园都会组织孩子们走进黄桥镇瓜蒌种植基地,开启《瓜蒌的“奇妙旅行”》戏剧课程,孩子们手持“瓜蒌成长日记”,用画笔记录生长变化,触摸不同阶段的瓜蒌壳,参与采摘清洗,这些实践成为戏剧创作的“灵感源泉”。回到幼儿园,孩子分组讨论剧情,决定让瓜蒌当“主角”,讲述其从家乡田间到全国市场的故事。
  老火车站:从“交通枢纽”到“情感纽带”。清晨,幼儿园“火车站戏剧区”传来汽笛声,孩子们戴“检票员”袖章检查“火车票”。这个戏剧区原型,是家乡有60年历史的老火车站,曾是居民外出、归家的重要枢纽,见证家乡与祖国的联结,为让孩子理解火车站的“家国意义”,课程团队做足准备,邀请退休工作人员带老火车票、信号灯来园讲故事,孩子们还和家长制作“特色火车票”,票面画着家乡瓜蒌田、北京天安门、上海东方明珠等图案。
  园内菜园:从“劳动实践”到“成长舞台”。每天清晨,幼儿园小菜园里,孩子们穿围裙,拿铲子照料“责任田”,这片不足200平方米的菜园,既是“劳动乐园”,也是《菜园里的小卫士》戏剧课程的“天然舞台”,幼儿园菜园课程已开展5年,每个班级有专属种植区,孩子们全程参与春播、夏护、秋收,“劳动是最好的教育,戏剧能深化劳动感悟”,课程无固定剧本,孩子根据劳动故事自由创作。
  戏剧润童心,家国情怀助成长。
  颍上县黄桥镇中心幼儿园课程实施两年来,不仅受到孩子们喜爱,更获得家长和教育部门的认可。戏剧课程打破传统局限,让幼儿在剧中寻乐,浸润本土文化,建立对家乡与祖国的情感认同,实现“以戏育人、以情润心”,幼儿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显著提升。课程实施以来,孩子们在家变化明显,主动分享瓜蒌故事,见到火车说“这是家乡与祖国的纽带”,主动做家务,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该课程将本土资源、爱国教育、戏剧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为学前爱国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深挖宝藏,让课程更具时代温度。颍上县黄桥镇中心幼儿园计划从三方面升级课程:一是拓展资源范围,调研家乡老手艺、红色故事,开发《家乡的手艺人》《小红星的故事》等新剧本;二是加强家园社协同,邀请铁路职工、种植户、非遗传承人参与设计,让戏剧更真实丰富;三是融入科技元素,用AI还原火车站历史场景,增强戏剧沉浸感。 这些孩子们主演的戏剧,是幼儿园课程成果的展示,更是学前爱国教育的生动实践,让家国情怀在孩子心中慢慢生长,成为伴随一生的精神底色。
  (刘华柱)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