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指向“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古诗文教学评价研究
龚雯雯
文章字数:3313
  摘要:文章基于王崧舟的“文化自信”四维要素,并结合部编版初中教材古诗文内容,构建了包含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古诗文教学评价,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诗文教学;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首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开展古诗文教学与评价,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王崧舟在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时提出“文化自信”包括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参与,并对其进行了逻辑串联。本研究基于此理论进行了关于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
  一、文化积淀层评价:筑牢自信基石
  古诗文涵盖丰富的文化元素,学生通过对其语言符号、文化典故、文化意象的学习,可积累丰富的文化素材,构建个性化知识网络。本层级教学评价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化符号的理解与储备能力。
  (一)语言符号系统建构
  语言符号系统建构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积累。初中古诗文包含大量文言词汇,对这些词汇的积累是学生理解诗文的基础。教师可通过听写、提问、词汇辨析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检测。例如在学习完《三峡》后,对“曦月”“襄陵”“沿溯”等重点词汇进行听写,检查学生对字词书写的掌握程度;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通过提问“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的含义,以此判断学生对古今异义现象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比“之”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和“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不同语法功能、“其”在“其真无马邪”和“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不同语义和语法作用,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
  (二)文学典故理解
  对学生文学典故理解能力的评价可划分为表层理解、中层关联、深层迁移三层级。表层理解能力评价方面,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若学生能识别“八百里”源自《世说新语・汰侈》,并明白它指代“牛”,表明学生完成了表层理解。对于中层关联能力评价,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烂柯人”典故为例,学生在知晓“烂柯人”典故出处的基础上,能结合刘禹锡被贬23年的人生经历,深刻领会“到乡翻似烂柯人”所传达的世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沧桑之感,便达到了中层关联的要求。评价学生深层迁移能力,关键在于观察学生能否将典故蕴含的核心意义运用到新的情境当中,当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烂柯人”的内核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故事创作中,便实现了深层迁移。
  (三)文化意象解码
  对学生文化意象解码能力的评价主要聚焦学生对意象的识别分类和情感理解能力。对识别分类能力进行评价,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并让学生尝试分类。学生若能根据意象性质将“枯藤”“老树”“昏鸦”归为自然衰败类意象,“古道”“西风”“瘦马”归为旅途孤寂类意象,便展示出了一定的识别和分类能力;评价学生对文化意象情感映射的理解能力,可通过对比分析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文中的情感差异来实现。例如“雁”这一意象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传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象征的则是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从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评价他们对意象情感映射的理解能力。
  二、文化理解层评价:构建认知体系
  文化理解层评价考查学生对诗文历史语境与价值观念的理解,这一过程需借助历史还原与价值辨析来达成。
   (一)历史语境还原
  历史语境还原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能否将古诗文与特定历史背景相联系,能否挖掘诗文深层含义。以《春望》为例,若学生能结合《资治通鉴》中关于安史之乱的史料,从整体背景出发理解文本,认识到“草木深”不仅是对眼前破败景象的描绘,更是对民生凋敝的隐喻时,说明学生完成了从字面理解到深层理解的升华。如果学生能广泛收集资料,并结合历史背景清晰阐述安史之乱时期杜甫诗作在主题、情感、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说明他们对历史语境与诗文关系的理解能力较强。
   (二)价值观念辨析
  价值观念辨析评价在于考查学生对古诗文价值观念的深度理解以及与现代生活关联的能力。通过古诗文价值观念辨析,学生能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增强对文化多元性的认知与包容。以《饮酒・其五》和《望洞庭湖赠张承相》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这两首古诗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观并组织学生探讨“出世与入世哪种价值观更适合现代社会”。在探讨过程中观察学生能否准确阐述道家出世思想和儒家入世思想的核心内容,此外,如果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出世和入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利弊,如出世价值观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快节奏带来的压力,注重个人精神世界的丰盈、入世价值观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并能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说明学生对两种价值观有深入的理解,具备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能力。
  三、文化认同层评价:培育情感基因
  文化认同层聚焦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内化,这一过程借助审美体验与价值共鸣得以实现。
   (一)审美体验
  古诗文之美可体现在其声韵美和意境美上。声韵美涵盖了押韵、平仄、节奏等众多内容,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此词押“ing”韵,韵脚和谐,有很强的韵律感。词中的平仄变化也同样丰富,如“醉里挑灯看剑”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间展现着抑扬顿挫的优美韵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又极富节奏之美。学生对押韵、平仄、节奏的把握反映着其对古诗文声韵美的感知水平。意境是诗文情景交融所营造出的独特艺术境界,以《次北固山下》为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春潮涨满时江水与两岸齐平,视野开阔,和风轻拂,船帆高悬于桅杆之上的景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展现残夜未消而海上旭日已悄然升起,旧年未尽而春意已迎面扑来的奇妙景象,形成“景中含情,情随景迁”的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描绘场景等方式感悟意境之美,从画面完整性、生动性以及对情感氛围的把握来评价学生对意境美的感悟能力。
  (二)价值共鸣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情感,学生若能够与这些情感产生共鸣,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文内涵。以《行路难・其一》为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险阻的感慨,同时又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面对困难时的感受与思考,以此触发情感共鸣。通过学生的经历讲述以及从诗文中获得的启示,可评估学生与诗文情感共鸣的程度。除了丰富的情感外,古诗文还蕴含许多诸如爱国、诚信、友善、坚韧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学生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在学习《过零丁洋》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爱国精神,教师可从学生的观点内容、思考深度等方面评估学生对这一精神的认同程度。
  四、文化参与层评价:实现实践转化
  文化参与层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将古诗文运用至现实生活,实现实践转化的能力。
  (一)诗文创作
  学生对诗文的个性创作是评估学生古诗文运用能力的有效方式。韵律、意境、情感表达都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诗文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诗文基本规则。如创作七言绝句时偶数句要保证严格押韵、诗文要遵循基本的平仄交替原则。在意境营造方面,教师可从其选取意象的准确性,描绘画面的感染力,以及与主题的契合度等方面判断他们意境营造的能力。此外,学生诗文中情感的真实性、与内容的协调性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度,也是评价的关键。
  (二)生活应用
  如果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中恰当运用古诗文表达个性情感,那么学生的文化素养会获得很大提升。例如,在春节期间,学生能选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春节氛围;在看到壮丽的山川景色时,能够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在遇到挫折时,下意识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激励自己……教师则可从引用的恰当性、丰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多运用古诗文,分析学生诗文运用的频率、方式等,以此评价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对古诗文的运用能力。
  本文基于王崧舟“文化自信”四维要素,构建了初中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各层级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旨在通过评价助力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提升。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