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AI赋能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的 “产出导向法”教学
文章字数:3024
摘要: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学用分离”等痛点,需以人工智能(AI)赋能“产出导向法”教学,提升教学准备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创设课堂教学环节的沉浸化情境,建构教学评价环节的多元化体系,实现技术手段和课程设计的双重革新,进而探索“技术”与“人文”的契合点与平衡点。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产出导向法”教学
引言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AI技术快速渗透至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和系统重构,而中国当代文学等文科课程的传统讲授方法、教学关系,已日渐落后于数智时代的育人需求。在此背景下,亟待开展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实践,以实现技术工具理性与教育价值理性的融合,而AI则有望成为推动这一教育趋势的重要技术力量。
一、理论基础:以AI驱动“产出导向法”教学的可行性
当前,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普遍面临目标模糊、学用脱节、评价单一等痛点,导致对学生高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引入“产出导向法”势在必行。近年来,“产出导向法”已在工程教育、外语教育等领域取得实效: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Spady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提倡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主张由行业需求出发设计工程教育模式;而后,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国本土教育实践提出“产出导向法”(POA教学法),主张学用一体,并从“驱动-促成-评价”三方面颠覆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以提升课程任务的“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与可迁移性”[1]。二者均倡导以终为始、多元评价,同时OBE理念强调宏观课程设计的目标导向,POA教学法侧重于微观课堂设计的成果产出,二者相辅相成,既为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启发,又为挖掘中国文学学科独特性提供了间接的经验借鉴和充足的探索空间。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而言,“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矩阵具有双重属性:既包括文学素养、文化阐释等知识性目标,又涵盖批判性思维、创意表达、审美判断等能力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矩阵,就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文学产出任务。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能够模拟并扩展人类智能,可深度参与文学产出任务的设计、实施与反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强化文学体验,通过搭建知识网络促进学习联通,借助即时反馈提升全链条监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AI不仅可以成为教师选择性输入知识与资源的“辅助者”,还可以成为学生处理海量文本时激发问题意识的“启发者”,更能成为参与搭建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者”。需要明确的是,让AI赋能教学活动,并非用AI替代教师,而是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新型智能生态:将“人(Actors)、物(Artifacts)、事(Activities)、境(Context)、规(Norms)五维要素共同构成调适机制,并通过多层反馈形成有机循环”[2],使师生、AI工具、教学活动、文化场域、伦理制度充分融合,最终切实做到教学目标精准化、学习过程精细化、任务评价高效化。
二、改革路径:AI赋能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范式创新与技术跃迁
一是提升教学准备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面对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关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社会背景的海量资料,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时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甄别信息真伪、剔除冗余资讯,学生也难以获得与自身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学习资料。鉴于此,可借助AI辅助筛选经典作家、重点篇目,同时实时关注文坛动态、捕捉热点议题、把握学术前沿,快速生成服务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的数字化、结构化、开放共享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案例库。在此基础上,还可利用AI工具搭建“作家-作品-思潮-事件-评论”“五位一体”的动态知识图谱,更高效地实现“产出导向法”的兴趣驱动。例如,在研习贾平凹新作《河山传》时,通过知识图谱可智能关联贾平凹涉及城乡书写的其他作品,以及陕西作家路遥《人生》中的城乡关系等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叙事”“文学地理学”等文学议题,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史料文献——这一系列知识关联、索引与推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创设课堂教学环节的沉浸化情境。中国当代文学具有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特点,这为借助AI技术营造生动鲜活的教学体验提供了天然优势。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展开:在文本细读维度,可利用AI生成不同解读视角,如对新移民作家陈河的小说《误入孤城》,既可以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世界视野等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又可让AI模拟马本德、潘青禾等角色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将个人感悟融入作品情节的虚构之中;在创意表达维度,可利用AI模仿朦胧诗、新写实小说等写作风格,或让AI续写、改写、扩写经典作品片段,帮助学生深度辨析不同创作潮流的产生原因,体察不同作家的叙事特征;在情景复原维度,通过全面梳理作品中的场景描写,利用AI生成描述性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能够复现并增强文本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学魅力。
三是建构教学评价环节的多元化体系。一方面,发挥AI的即时反馈功能,对学生作业中的基础性、客观性问题进行实时修改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快速修正知识偏差;另一方面,强化过程性评价,利用学习平台记录学生与AI的互动频率、提问质量、写作时长等数据,实现创作过程的全链条追踪——这一举措能在传统教学“结果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过程评价”模式,使教学评价更全面、精准。
三、前景与挑战:探索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平衡
以AI赋能“产出导向法”教学,可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加速形成智能化、动态化、个性化的新生态。然而,工具理性的广阔前景与落地应用的严峻挑战始终并存,因此仍需重点探索“技术”与“人文”的契合点与平衡点。
首先,警惕数据时代的伦理风险。AI技术对个体观点、创意内容、行为数据的收集具有敏感性,而过程性考核改革又将学生置于完整教学链条的监测之下,这极易引发学生的焦虑情绪。对此,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收集使用协议,严格限制数据的使用权限与界限,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次,辨析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当前,AI技术虽发展迅猛,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对于文学语言的多义性、表现手法的复杂性等,AI尚存在理解局限。若过于依赖AI工具的智能分析或自动评阅,不仅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性观点、个性化表达造成误判,还容易产生知识性讹误。因此,教师既需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教学设计师”的身份转型,又需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在AI初步筛选评判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复核、定性评价和价值判断。唯有准确把握AI的优势与局限,才能借助其搭建高质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知识库。
最后,坚守“人文性”价值立场。谨慎协调AI技术与人文价值的适配关系,避免因过度依赖数据与算法而弱化文学教育中的精神共鸣与审美体验。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坚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反思性写作。同时,在碎片化阅读、短视频平台盛行的当下,AI带来的便利与诱惑可能进一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活动中还需设置必要的无干扰深度阅读时间,在最大限度发挥AI技术优势的同时,督促学生开展复杂思辨。
参考文献:
[1]陈金燕,赵静.基于POA和OBE理念的大学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英语.2024年第11期.
[2]田勇,鲁璐.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主体性困境与路径重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5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人文背景下出版传媒类本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0829234507223),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OBE-POA理念的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案例库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YJSJG038)。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产出导向法”教学
引言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AI技术快速渗透至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和系统重构,而中国当代文学等文科课程的传统讲授方法、教学关系,已日渐落后于数智时代的育人需求。在此背景下,亟待开展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实践,以实现技术工具理性与教育价值理性的融合,而AI则有望成为推动这一教育趋势的重要技术力量。
一、理论基础:以AI驱动“产出导向法”教学的可行性
当前,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普遍面临目标模糊、学用脱节、评价单一等痛点,导致对学生高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引入“产出导向法”势在必行。近年来,“产出导向法”已在工程教育、外语教育等领域取得实效: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Spady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提倡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主张由行业需求出发设计工程教育模式;而后,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国本土教育实践提出“产出导向法”(POA教学法),主张学用一体,并从“驱动-促成-评价”三方面颠覆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以提升课程任务的“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与可迁移性”[1]。二者均倡导以终为始、多元评价,同时OBE理念强调宏观课程设计的目标导向,POA教学法侧重于微观课堂设计的成果产出,二者相辅相成,既为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启发,又为挖掘中国文学学科独特性提供了间接的经验借鉴和充足的探索空间。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而言,“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矩阵具有双重属性:既包括文学素养、文化阐释等知识性目标,又涵盖批判性思维、创意表达、审美判断等能力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矩阵,就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文学产出任务。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能够模拟并扩展人类智能,可深度参与文学产出任务的设计、实施与反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强化文学体验,通过搭建知识网络促进学习联通,借助即时反馈提升全链条监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AI不仅可以成为教师选择性输入知识与资源的“辅助者”,还可以成为学生处理海量文本时激发问题意识的“启发者”,更能成为参与搭建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者”。需要明确的是,让AI赋能教学活动,并非用AI替代教师,而是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成长的新型智能生态:将“人(Actors)、物(Artifacts)、事(Activities)、境(Context)、规(Norms)五维要素共同构成调适机制,并通过多层反馈形成有机循环”[2],使师生、AI工具、教学活动、文化场域、伦理制度充分融合,最终切实做到教学目标精准化、学习过程精细化、任务评价高效化。
二、改革路径:AI赋能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范式创新与技术跃迁
一是提升教学准备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面对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关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社会背景的海量资料,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时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甄别信息真伪、剔除冗余资讯,学生也难以获得与自身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学习资料。鉴于此,可借助AI辅助筛选经典作家、重点篇目,同时实时关注文坛动态、捕捉热点议题、把握学术前沿,快速生成服务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的数字化、结构化、开放共享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案例库。在此基础上,还可利用AI工具搭建“作家-作品-思潮-事件-评论”“五位一体”的动态知识图谱,更高效地实现“产出导向法”的兴趣驱动。例如,在研习贾平凹新作《河山传》时,通过知识图谱可智能关联贾平凹涉及城乡书写的其他作品,以及陕西作家路遥《人生》中的城乡关系等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叙事”“文学地理学”等文学议题,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史料文献——这一系列知识关联、索引与推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创设课堂教学环节的沉浸化情境。中国当代文学具有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特点,这为借助AI技术营造生动鲜活的教学体验提供了天然优势。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展开:在文本细读维度,可利用AI生成不同解读视角,如对新移民作家陈河的小说《误入孤城》,既可以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世界视野等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又可让AI模拟马本德、潘青禾等角色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将个人感悟融入作品情节的虚构之中;在创意表达维度,可利用AI模仿朦胧诗、新写实小说等写作风格,或让AI续写、改写、扩写经典作品片段,帮助学生深度辨析不同创作潮流的产生原因,体察不同作家的叙事特征;在情景复原维度,通过全面梳理作品中的场景描写,利用AI生成描述性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能够复现并增强文本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学魅力。
三是建构教学评价环节的多元化体系。一方面,发挥AI的即时反馈功能,对学生作业中的基础性、客观性问题进行实时修改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快速修正知识偏差;另一方面,强化过程性评价,利用学习平台记录学生与AI的互动频率、提问质量、写作时长等数据,实现创作过程的全链条追踪——这一举措能在传统教学“结果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过程评价”模式,使教学评价更全面、精准。
三、前景与挑战:探索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平衡
以AI赋能“产出导向法”教学,可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加速形成智能化、动态化、个性化的新生态。然而,工具理性的广阔前景与落地应用的严峻挑战始终并存,因此仍需重点探索“技术”与“人文”的契合点与平衡点。
首先,警惕数据时代的伦理风险。AI技术对个体观点、创意内容、行为数据的收集具有敏感性,而过程性考核改革又将学生置于完整教学链条的监测之下,这极易引发学生的焦虑情绪。对此,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收集使用协议,严格限制数据的使用权限与界限,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次,辨析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当前,AI技术虽发展迅猛,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对于文学语言的多义性、表现手法的复杂性等,AI尚存在理解局限。若过于依赖AI工具的智能分析或自动评阅,不仅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性观点、个性化表达造成误判,还容易产生知识性讹误。因此,教师既需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教学设计师”的身份转型,又需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在AI初步筛选评判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复核、定性评价和价值判断。唯有准确把握AI的优势与局限,才能借助其搭建高质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知识库。
最后,坚守“人文性”价值立场。谨慎协调AI技术与人文价值的适配关系,避免因过度依赖数据与算法而弱化文学教育中的精神共鸣与审美体验。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坚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反思性写作。同时,在碎片化阅读、短视频平台盛行的当下,AI带来的便利与诱惑可能进一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活动中还需设置必要的无干扰深度阅读时间,在最大限度发挥AI技术优势的同时,督促学生开展复杂思辨。
参考文献:
[1]陈金燕,赵静.基于POA和OBE理念的大学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英语.2024年第11期.
[2]田勇,鲁璐.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主体性困境与路径重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5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人文背景下出版传媒类本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0829234507223),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OBE-POA理念的中国当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案例库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YJSJG038)。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