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滨州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李萍
文章字数:2056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山东省滨州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城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尽管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要素流动不畅、公共服务不均、居民收入不平衡等问题,需持续改善。
  一、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1.构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计划,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合伙人形式引进创新创业等各类急需人才和团队,并在各级人才项目评选中给予适当倾斜;落实乡镇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提高乡镇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二是建立“县域教育人才池”统筹编制管理机制,全面取消职称评审中论文等硬性指标要求,将高级职称岗位配额比例较城市同类学校提高15%~20%,着力引导优秀教育人才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定向流动。三是引导滨州职业学院、鲁北技师学院等技术院校灵活设置涉农专业方向,培养多层次专业化涉农人才;建立滨州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职创业制度,鼓励其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相关收入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管理。
  2.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
  一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集体组织收益分配权。二是加快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服务效能。重点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强化流转合同管理,引导包括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内的各类农村产权通过平台入市交易,特别要杜绝口头协议,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全过程规范化、便捷化、法治化。三是健全涉及农村产权的调解、仲裁等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农村产权纠纷,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投入格局。例如,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教育基金会、企业冠名等方式,参与改善升级农村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二是严格执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交通补贴等政策,完善社会保险、周转宿舍等福利待遇,显著缩小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从而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留住优秀青年教师。三是常态化组织农村教师赴城市优质学校开展1-2个月沉浸式跟岗学习,全程深度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跨学科教研等日常教学环节;同步配套“新课标理念落地”“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分层教学策略”等专题培训项目,系统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核心能力,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素养。
   2.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
  一是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合理规划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根据农村人口分布和需求,适当增加农村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方便农村居民就医。二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农村医疗机构与城市大医院的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三是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通过派驻专家、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村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三、激发乡村资源价值活力
  1.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与结构升级

  一是探索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培育一批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和百亿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二是立足滨州农业资源禀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种植、养殖、加工)生态农业新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构建城区工业与乡村农业的产业链协同联动机制,探索将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等环节优先布局在农村地区,既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又推动城区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农村高效流动,形成城乡产业互促共融的发展格局。
  2.构建多元化农村收入支撑体系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并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乡村富民产业,如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等,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渠道和纵深空间,夯实增收基础。二是全面落实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公平竞争、平等就业制度,坚决消除就业歧视,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改善和优化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健康增长的环境,包括规范用工管理、保障合理薪酬、提供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三是加快构建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集约高效、绿色安全的生产体系,以及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高的经营体系,从而有效拓展农民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增收空间,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