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艺术设计类学科“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策略
文章字数:1805
摘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文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建设策略,旨在为艺术设计类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推动高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
一、“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专创融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意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探索出专业教育成果与创新创业实践相互适用、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使两者相得益彰。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思维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二)“专创融合”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专业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竞争。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意设计能力。艺术设计类学科始终倡导“产学结合,创新为要”的教学理念,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学科属性。这一理念和属性正契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三)“专创融合”能有效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最近几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但是,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讲,“专创融合”教育能让大学生很早接触企业和社会,对社会的现实需求有深刻地认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专创融合”教育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读书期间就与企业建立联系,在课程作业、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中服务于企业的项目研发设计,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1]。
二、“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目标,将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纳入课程目标体系,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在课程目标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高校应精准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确保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例如,《文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的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课程学习,在使学生掌握文创产品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提炼设计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品牌策划与推广能力等。
(二)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等,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例如,《文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文创产品设计的定义、产品的文化创意理念构建,让学生掌握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部分要求学生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充分考虑设计对社会、经济、安全、法律等方面的影响。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内生保障,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坚持“育人优先”的评价导向,在评价主体上,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在评价方式上,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总体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例如,在《文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考核评价中,要将评价结果统一到教学效果上来,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在此次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文献:
[1]吴秋平.中职学校促进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J].四川劳动保障,2024(6):150-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艺术设计类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YXMXZD2021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
一、“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专创融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意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探索出专业教育成果与创新创业实践相互适用、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使两者相得益彰。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思维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二)“专创融合”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专业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竞争。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意设计能力。艺术设计类学科始终倡导“产学结合,创新为要”的教学理念,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学科属性。这一理念和属性正契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三)“专创融合”能有效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最近几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但是,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讲,“专创融合”教育能让大学生很早接触企业和社会,对社会的现实需求有深刻地认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专创融合”教育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读书期间就与企业建立联系,在课程作业、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中服务于企业的项目研发设计,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1]。
二、“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目标,将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纳入课程目标体系,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在课程目标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高校应精准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确保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例如,《文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的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课程学习,在使学生掌握文创产品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提炼设计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品牌策划与推广能力等。
(二)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等,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例如,《文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文创产品设计的定义、产品的文化创意理念构建,让学生掌握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部分要求学生深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充分考虑设计对社会、经济、安全、法律等方面的影响。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内生保障,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坚持“育人优先”的评价导向,在评价主体上,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在评价方式上,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总体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例如,在《文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考核评价中,要将评价结果统一到教学效果上来,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在此次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文献:
[1]吴秋平.中职学校促进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J].四川劳动保障,2024(6):150-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艺术设计类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YXMXZD2021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