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文章字数:3074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核心素养培育不足、解决问题能力薄弱及学习效能低下等问题。基于多年教育经验和实践,河北精英中学校长李金池创造性提出“6+1”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背景下,“6+1”教学模式契合课程改革方向,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实践应用,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核心素养。本文结合该模式的理论分析,论述其在高中历史教学实施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6+1”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6+1”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6+1”教学模式是以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素养培养为导向,通过“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用)”七个环节的时序化组合驱动深度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实现知识的内化、思维的进阶与能力迁移的有机统一。该模式主要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三大核心理论。
(二)“6+1”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6+1”教学模式的核心实施环节在于备课与上课两大流程。为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落实“三备两研”的备课流程。“三备”即备课本、备教材、备学生,“两研”即研究教法设计与学情需求,旨在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三备”包括分头初备、集体复备和个人复备,“两研”包括集体初研和深度研磨。该制度通过凝聚集体智慧,共享优质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质效提升与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上课主要包括课堂的“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用)”七个环节。“导”即导入、导学。导入就是教师借助多种手段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议”即议论、讨论。学生分组起立,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从而实现小组资源整合和智慧共享。“展”即展示。展示“议”环节未解决的难点和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思维碰撞中得出最佳答案。“评”即教师点评。教师精讲重难点知识,带领学生理清知识框架。“检”即当堂检测。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检查并反馈学习情况。“练”即限时练。这个环节是在自习课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从“懂”到“会”,从“会”到“用”。
二、“6+1”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被动学习惯性和模式能力需求矛盾。高一新生面临着陌生校园环境、教师团队更替、教学模式转型及学科难度跃升等多重压力,容易使本就习惯于“灌输式”学习模式的学生产生阶段性学习倦怠。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往往忽视历史类学科,降低自身的认知投入强度,进而诱发导学案使用虚化、小组讨论边缘化、展示环节消极化等连锁反应。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迥异,也成为制约该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本质,这反映出“6+1”教学模式要求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学生实际能力存在着认知落差。
(二)教师层面:专业支持缺位和模式实施高要求的矛盾。从教师工作量上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类选科人数持续走低,选科前后教师需求存在显著波动,多数学校为控制人力成本缩减历史教师的招聘规模,由此引发教师师资短缺,在岗教师承担超额工作,进而导致教师个人备课时间被严重挤压、教学环节实施失范和“6+1”教学模式运行流于形式化等连锁问题。
从教师个人态度上看,部分教师长期观念固化,认为新模式“花架子多、实效低”,日常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在“6+1”教学模式的“三备两研”流程中,部分学校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改,不想改,课改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
从教师专业层面上看,新高考背景下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评”环节强调教师需精于思路引导、线索梳理、框架构建与时间把控,而部分非历史专业背景教师的历史理论基础薄弱,历史学术意识不强,难以满足新高考对学科专业性的要求。
(三)现实层面:课时硬性约束和模式耗时特性的矛盾。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课程标准规定的11单元教学总量与现实的每周2课时配置形成矛盾冲突,加之某些单课容量严重超标,致使本就耗时偏多的“6+1”教学模式陷入结构性困境。在这种硬性课时约束下,该模式的具体环节被迫压缩,模式效能衰减。
三、“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灵活化运用“6+1”教学模式。“6+1”教学模式虽被誉为全国第三大课堂范式,但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情和校情进行适当动态调整。在课型上,新授课强化“导”与“思”环节,通过史料、图片或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复习课着重复习和巩固知识,适时压缩“导”环节,侧重“议”与“展”环节,引导学生巩固与强化基础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习题课重心在“评”,以限时练的错题为抓手,精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举一反三。
在备课流程上,细心打磨每一个环节,落实“三备两研”流程,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提高授课效率。在“导”环节,以激发兴趣为主,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思”环节,按照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议”环节,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讨论题目时确保其难度处于学生当前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优区间;在“展”环节,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正强化学生的踊跃发言行为,允许积极发言小组成员指定沉默少言的小组进行发言;在“评”环节,教师精评精讲,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展示;在“检”环节,选择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随堂检测,趁热打铁;在“练”环节,遵循高效“6+1”课堂“练”的七大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练习题。
(二)加强小组建设,将小组量化考核落到实处。首先,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建立“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6人合作小组,设小组长一名,另设学科代表,负责监督作业的收发情况。其次,考虑小组内部关系,培养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荣辱感。良好的小组文化能显著提升小组凝聚力,班主任应特别关注组内每位成员的心理健康。最后,需要建立小组量化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每日班主任点评一次,每周班级进行一次组间积分评比,每月推选优秀小组获得年级大会表扬的机会。
(三)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在教师层面,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适应“6+1”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层面,在新生入学后,要组织其参观校史馆、图书馆和校园文化墙,加深其对学校的认识,增强其归属感;每月设置一节史料阅读课,师生共同研读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阅读、鉴别和分析能力,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四)学生反馈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学习和评价紧密结合。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的重要参照点。“6+1”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按照流程进行的闭环系统,学生在每个环节究竟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方法,不能单纯依赖考试成绩进行定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机制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激情展示进行正向评价,不以答案本身的正确性来定性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要建立小组成员间的互评量表和个人评价量表,汇集多种评价。
(五)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是优化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核心路径,需采取系统性措施。第一,引入AI智能工具,切实减轻教师负担。第二,构建区域历史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第三,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终身学习观念,开设专题讲座与骨干教师培育工程,组织优质课竞赛和同课异构评比。第四,建立“三备两研”流程监督机制,不定时检查教师集备情况。
一、“6+1”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6+1”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6+1”教学模式是以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素养培养为导向,通过“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用)”七个环节的时序化组合驱动深度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实现知识的内化、思维的进阶与能力迁移的有机统一。该模式主要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三大核心理论。
(二)“6+1”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6+1”教学模式的核心实施环节在于备课与上课两大流程。为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落实“三备两研”的备课流程。“三备”即备课本、备教材、备学生,“两研”即研究教法设计与学情需求,旨在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三备”包括分头初备、集体复备和个人复备,“两研”包括集体初研和深度研磨。该制度通过凝聚集体智慧,共享优质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质效提升与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上课主要包括课堂的“导、思、议、展、评、检”和自习课的“练(用)”七个环节。“导”即导入、导学。导入就是教师借助多种手段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议”即议论、讨论。学生分组起立,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从而实现小组资源整合和智慧共享。“展”即展示。展示“议”环节未解决的难点和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思维碰撞中得出最佳答案。“评”即教师点评。教师精讲重难点知识,带领学生理清知识框架。“检”即当堂检测。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检查并反馈学习情况。“练”即限时练。这个环节是在自习课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从“懂”到“会”,从“会”到“用”。
二、“6+1”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被动学习惯性和模式能力需求矛盾。高一新生面临着陌生校园环境、教师团队更替、教学模式转型及学科难度跃升等多重压力,容易使本就习惯于“灌输式”学习模式的学生产生阶段性学习倦怠。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往往忽视历史类学科,降低自身的认知投入强度,进而诱发导学案使用虚化、小组讨论边缘化、展示环节消极化等连锁反应。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迥异,也成为制约该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本质,这反映出“6+1”教学模式要求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学生实际能力存在着认知落差。
(二)教师层面:专业支持缺位和模式实施高要求的矛盾。从教师工作量上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类选科人数持续走低,选科前后教师需求存在显著波动,多数学校为控制人力成本缩减历史教师的招聘规模,由此引发教师师资短缺,在岗教师承担超额工作,进而导致教师个人备课时间被严重挤压、教学环节实施失范和“6+1”教学模式运行流于形式化等连锁问题。
从教师个人态度上看,部分教师长期观念固化,认为新模式“花架子多、实效低”,日常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在“6+1”教学模式的“三备两研”流程中,部分学校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改,不想改,课改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
从教师专业层面上看,新高考背景下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评”环节强调教师需精于思路引导、线索梳理、框架构建与时间把控,而部分非历史专业背景教师的历史理论基础薄弱,历史学术意识不强,难以满足新高考对学科专业性的要求。
(三)现实层面:课时硬性约束和模式耗时特性的矛盾。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课程标准规定的11单元教学总量与现实的每周2课时配置形成矛盾冲突,加之某些单课容量严重超标,致使本就耗时偏多的“6+1”教学模式陷入结构性困境。在这种硬性课时约束下,该模式的具体环节被迫压缩,模式效能衰减。
三、“6+1”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灵活化运用“6+1”教学模式。“6+1”教学模式虽被誉为全国第三大课堂范式,但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情和校情进行适当动态调整。在课型上,新授课强化“导”与“思”环节,通过史料、图片或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复习课着重复习和巩固知识,适时压缩“导”环节,侧重“议”与“展”环节,引导学生巩固与强化基础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习题课重心在“评”,以限时练的错题为抓手,精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举一反三。
在备课流程上,细心打磨每一个环节,落实“三备两研”流程,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提高授课效率。在“导”环节,以激发兴趣为主,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思”环节,按照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议”环节,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讨论题目时确保其难度处于学生当前能力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优区间;在“展”环节,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正强化学生的踊跃发言行为,允许积极发言小组成员指定沉默少言的小组进行发言;在“评”环节,教师精评精讲,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展示;在“检”环节,选择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随堂检测,趁热打铁;在“练”环节,遵循高效“6+1”课堂“练”的七大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练习题。
(二)加强小组建设,将小组量化考核落到实处。首先,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建立“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6人合作小组,设小组长一名,另设学科代表,负责监督作业的收发情况。其次,考虑小组内部关系,培养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荣辱感。良好的小组文化能显著提升小组凝聚力,班主任应特别关注组内每位成员的心理健康。最后,需要建立小组量化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每日班主任点评一次,每周班级进行一次组间积分评比,每月推选优秀小组获得年级大会表扬的机会。
(三)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在教师层面,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适应“6+1”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层面,在新生入学后,要组织其参观校史馆、图书馆和校园文化墙,加深其对学校的认识,增强其归属感;每月设置一节史料阅读课,师生共同研读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阅读、鉴别和分析能力,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四)学生反馈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学习和评价紧密结合。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的重要参照点。“6+1”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按照流程进行的闭环系统,学生在每个环节究竟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方法,不能单纯依赖考试成绩进行定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机制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激情展示进行正向评价,不以答案本身的正确性来定性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要建立小组成员间的互评量表和个人评价量表,汇集多种评价。
(五)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是优化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核心路径,需采取系统性措施。第一,引入AI智能工具,切实减轻教师负担。第二,构建区域历史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第三,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终身学习观念,开设专题讲座与骨干教师培育工程,组织优质课竞赛和同课异构评比。第四,建立“三备两研”流程监督机制,不定时检查教师集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