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校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时代价值
文章字数:27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为新时代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高校探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而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有利于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质量。
2020年,中共中央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清晰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提升教育的导向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指挥棒”和“路线图”。一是明确工作方向与目标,提升教育的导向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明确铸牢工作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促使高校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和育人环节,确保教育工作始终围绕核心目标精准发力。二是诊断工作现状与短板,提升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系统的成效评价发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铸牢工作做“全面体检”,帮助高校客观、科学揭示当前教育中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源调配、内容优化和方法创新,避免“大水漫灌”或“一刀切”。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与整合,提升教育的系统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校审视师资、课程、实践基地、校园文化载体等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帮助高校识别高效或低效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载体,从而通过调整实现教育资源的更优配置和协同整合。四是强化责任落实与闭环管理,提升工作的规范性。从评价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和结果运用等要素构建评价体系,有助于从部署、实施到考核形成闭环的管理链条,压实各方主体的工作责任,推动高校铸牢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能够有效推动铸牢工作与高校育人核心使命的深度融合,通过目标引导、过程监控、资源整合等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政治要求细化为科学育人的管理工作,确保高校铸牢工作不偏离、不走样、不缺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导航仪”和“增压器”。具体来讲,一是有利于明确立德树人的核心指向,聚焦育人目标。评价体系将抽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为国家认同感、民族团结行为、文化自信表现等可观测、可评价的育人指标,使立德树人的政治内涵具象化,避免目标虚化,确保育人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二是有利于优化育人过程,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作为衡量铸牢工作的重要指标,能推动思政课程群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政策专题,强化师生理论认同;同时,促进专业课程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奋斗、民族团结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将社会实践成效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可帮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深化国情认知,在多民族协作中培养共同体意识与情感,在社会服务中践行使命担当。三是有利于凝聚育人合力,构建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会考察多元主体开展铸牢工作的配合度与实际效果,强调思政课教师、团委老师、学工教师、后勤人员及家庭成员等多方协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铸牢工作效能的核心机制。
有利于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反哺教育实践,形成“评价-反馈-优化-内化”的闭环,成为激活情感认同、强化精神纽带的引擎,是增强师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反应釜”。具体而言,一是有利于精准锚定师生认同感提升的“靶点”和创设师生凝聚力生长的“强磁场”。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认知认同的量化诊断。通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中设置“知识类”“认知类”等指标要求,如调研学生对民族政策的正确把握等认识,揭露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盲区;通过引入情感量化表(如“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李克特五级量化表),实现对模糊概念的科学、动态监测。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情感认同的动态监测。通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中设计硬管理(如“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软约束(如“民族风味共享餐口”)等,创设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及成长的空间,在行为层逐渐形成稳定的跨民族社交网络、在精神层深度内化“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与师生认同感、凝聚力提升具有认知、行为和价值的三重耦合关系。在认识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痛点(如教育过程存在“凭感觉”、教育实效“喊口号”等模糊认知),实现从“模糊感知”到“精准画像”的认知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学生认同感数字模型、利用社交网络分析学生朋友圈民族结构,及时发现低链接度群体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在行为层面,达成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构建”的行为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将学生自主策划“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系列活动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及时反馈、公示师生活动参与度的数据图和评价,提升师生参与的直观感,激发师生持续参与的深层动力。在价值层面上,实现从“生硬评价”到“情感共生”的价值耦合。传统评价呈现生硬静态评价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则注重情感动态评价,侧重考察师生从“工具性认同-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的价值转变,将冰冷的评价数据转化为炽热的情感纽带,实现从“认知认同”到“生命践行”的深刻蜕变。
通讯作者:苗志娟,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梦梦,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房拓展,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
本文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十四五课题”“CIPP模型下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构建”(CEE202412);自治区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政策促进与法治保障”(21AZD007);自治区社科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合作项目“数字检察的发展和运用研究”(2024ZJFLH12);新疆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新疆农业大学)课题“深入推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以阿克苏地区学校为例”(ZL2505)的阶段性成果。
有利于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质量。
2020年,中共中央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清晰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提升教育的导向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指挥棒”和“路线图”。一是明确工作方向与目标,提升教育的导向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明确铸牢工作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促使高校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和育人环节,确保教育工作始终围绕核心目标精准发力。二是诊断工作现状与短板,提升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系统的成效评价发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铸牢工作做“全面体检”,帮助高校客观、科学揭示当前教育中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源调配、内容优化和方法创新,避免“大水漫灌”或“一刀切”。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与整合,提升教育的系统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校审视师资、课程、实践基地、校园文化载体等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帮助高校识别高效或低效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载体,从而通过调整实现教育资源的更优配置和协同整合。四是强化责任落实与闭环管理,提升工作的规范性。从评价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和结果运用等要素构建评价体系,有助于从部署、实施到考核形成闭环的管理链条,压实各方主体的工作责任,推动高校铸牢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能够有效推动铸牢工作与高校育人核心使命的深度融合,通过目标引导、过程监控、资源整合等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政治要求细化为科学育人的管理工作,确保高校铸牢工作不偏离、不走样、不缺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导航仪”和“增压器”。具体来讲,一是有利于明确立德树人的核心指向,聚焦育人目标。评价体系将抽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为国家认同感、民族团结行为、文化自信表现等可观测、可评价的育人指标,使立德树人的政治内涵具象化,避免目标虚化,确保育人方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二是有利于优化育人过程,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作为衡量铸牢工作的重要指标,能推动思政课程群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政策专题,强化师生理论认同;同时,促进专业课程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奋斗、民族团结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将社会实践成效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可帮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深化国情认知,在多民族协作中培养共同体意识与情感,在社会服务中践行使命担当。三是有利于凝聚育人合力,构建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会考察多元主体开展铸牢工作的配合度与实际效果,强调思政课教师、团委老师、学工教师、后勤人员及家庭成员等多方协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铸牢工作效能的核心机制。
有利于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反哺教育实践,形成“评价-反馈-优化-内化”的闭环,成为激活情感认同、强化精神纽带的引擎,是增强师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反应釜”。具体而言,一是有利于精准锚定师生认同感提升的“靶点”和创设师生凝聚力生长的“强磁场”。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认知认同的量化诊断。通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中设置“知识类”“认知类”等指标要求,如调研学生对民族政策的正确把握等认识,揭露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盲区;通过引入情感量化表(如“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李克特五级量化表),实现对模糊概念的科学、动态监测。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情感认同的动态监测。通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中设计硬管理(如“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软约束(如“民族风味共享餐口”)等,创设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及成长的空间,在行为层逐渐形成稳定的跨民族社交网络、在精神层深度内化“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与师生认同感、凝聚力提升具有认知、行为和价值的三重耦合关系。在认识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痛点(如教育过程存在“凭感觉”、教育实效“喊口号”等模糊认知),实现从“模糊感知”到“精准画像”的认知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学生认同感数字模型、利用社交网络分析学生朋友圈民族结构,及时发现低链接度群体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在行为层面,达成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构建”的行为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将学生自主策划“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系列活动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及时反馈、公示师生活动参与度的数据图和评价,提升师生参与的直观感,激发师生持续参与的深层动力。在价值层面上,实现从“生硬评价”到“情感共生”的价值耦合。传统评价呈现生硬静态评价指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则注重情感动态评价,侧重考察师生从“工具性认同-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的价值转变,将冰冷的评价数据转化为炽热的情感纽带,实现从“认知认同”到“生命践行”的深刻蜕变。
通讯作者:苗志娟,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梦梦,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房拓展,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
本文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十四五课题”“CIPP模型下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体系构建”(CEE202412);自治区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政策促进与法治保障”(21AZD007);自治区社科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合作项目“数字检察的发展和运用研究”(2024ZJFLH12);新疆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新疆农业大学)课题“深入推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以阿克苏地区学校为例”(ZL25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