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进路
吕如林
文章字数:4153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资源。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强化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厚植家国情怀、塑造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要求我们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铸魂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他们从小在心中树立红色理想。”以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够增强思政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
  一、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的价值逻辑
  (一)红色文化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红色文化蕴含的讲担当、重实干,善作为的优秀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在高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和新时代伟大成就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环节,从铸魂、培根、笃行、弘志四个层面,挖掘生动素材、创新学习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在学习和践行中涵养“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藏的文化育人资源,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青年的精神坐标。
  (二)红色文化可以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路径。“红色文化的挖掘,特别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时空范围,而是拓展到社会生活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建设的红色文化长廊、校史馆的党史展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身边课堂上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知识传递模式,使抽象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腾。让红色文化得以在历史厚度、现实温度和未来向度的交织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真正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所传递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激发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奉献青春力量。
  (三)红色文化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红色文化不仅要讲在课堂上,更要讲到学生身上、讲到学生心里,成为他们素养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责任,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载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滋养。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育人资源。用红色历史、革命精神、英雄模范人物等要素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使学生真正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导航仪”,践行初心使命的“动力源”,使学生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不是历史概念,而是代际相传的精神接力。
  二、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一)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在课程思政中存在边缘化现象。红色文化教育赋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但当前部分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的现象。首先,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理解不足。自身理论素养有限,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技巧欠缺,出现不会融、不敢融的问题。其次,红色文化元素在教材中呈现“贴标签”的现象,教学案例中历史事件、英雄人物重复率极高,缺乏地域特色。最后,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未将其与学科专业特性深度融合。出现红色文化教育更多地偏向文科,理工科渗透不足的情况。这势必导致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在课程思政中出现边缘化现象,致使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应有的激励大学生持续成长和进步的教育目的难以充分彰显。
  (二)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在课程思政中存在说教化倾向。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仍是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红色文化教育存在说教化现象。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课堂仍采用“讲授-笔记-测试”的模式。教师成为革命故事的复述者,而非价值对话的引导者,导致学生对红色精神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其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的第二课堂,一些有关红色文化教育的社团活动,也往往以“PPT展示-讲解聆听-集体合影”为固定流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相关红色文化的引导,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最后,部分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缺乏对大学生的激励机制。在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更侧重于知识性考核,忽视了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内化程度的评估,效果难以量化。
  (三)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在课程思政中存在弱化问题。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课程思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确实存在弱化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效果。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青年成长于多种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对传统文化存在疏离感。“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未亲历过战争洗礼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也难以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知识碎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停留在知道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一事件发生过的浅层认知阶段。例如,大家都知道1934年10月,面对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但一部分同学不能准确地说出长征的核心内涵,导致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
  (一)以红色文化品牌融合为核心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课程思政中本应发挥着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激起学生奋斗精神的核心作用。首先,组织高校教师深入学习红色文化,“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探寻文化历史,掌握发展脉络,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其次,以区域文化为特色,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应联合地方博物馆、档案馆,整理本地革命遗址、烈士家书、口述历史等材料,建立本地红色基因库,进而将地方史料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深耕地方红色资源,既能解决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千校一面”的思政教育困境,又能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最后,红色文化应深度融合学科专业特性。教师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文史类学生采取直接嵌入式教学,例如,让学生分析《沁园春·雪》的精神内涵。对理工科学生则需深入挖掘红色科技史,结合课程设计渗透式教学。例如,通过物理中的某一原理引出“两弹一星”精神等。
  (二)以红色文化机制融合为基础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红色文化育人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需要多方面融入课程思政使广大青年在触摸历史温度中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首先,构建多元的红色文化教学体系,高校可以联合文旅企业开发大学生红色研学路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波澜壮阔。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学习强国、红色资源库等平台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教育软件。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创新。“各地高校积极动员、广泛邀请伟大精神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等,以报告、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上讲台做报告,为高校学生讲述革命战争故事、建设发展故事、改革开放故事、教育育人故事,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伟大成就,引导广大学生更好应用中国理论理解中国问题和实践”。最后,建立长效的红色文化激励机制。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设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指数,比如,从大学生对本地区革命史的了解中测试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从自愿参观革命纪念馆的行为中测试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度;从红色研学旅游志愿时长中测试他们的践行度。
  (三)以红色文化平台融合为依托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实效性问题。“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一方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资源平台。在线上,高校应“合理运用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全景红色旅游实景课堂”。在线下,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与日常教学融合。高校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结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在日常学习中发挥铸魂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打造校内校外融合的载体平台。在校内,可以开设地方红色文化选修课,成立大学生红色宣讲团及组织红色故事青年说比赛等活动。在校外,高校应与红色文旅企业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看中学、学中悟、悟中行。在红色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融合中接受熏陶,汲取真正终身受益的真理力量。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