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路径探索
倪翠娟
文章字数:1061
  一个民族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持,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能量,而想要提升和夯实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路径。而在当前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中,而是应从更深层次去构建教育传承路径,以下将从多个层面系统探讨切实可行的传承路径。
  一、围绕夯实文化自信设立教育目标
  夯实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持续耕耘,这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设立目标时不能急功近利,局限于知识传授、技能习得等易于量化评价的目标上,而是要更加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等的理解深度,并且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等作为重要目标。同时,教育目标设立时还应对接国家文化战略和教育方针,并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关联。
   二、构建系统化、层次化传统文化课程
  应基于传统文化传承构建课程,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进一步设计和规划,确保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合适的课程,并且不同阶段的课程还能有机衔接、层层递进。如基础教育阶段可将经典诵读、书法、国画、传统音乐、戏曲欣赏等内容融入语文、历史、艺术、德育等课程中,并增强趣味性和启蒙性;在高等教育阶段可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并鼓励跨学科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转化。
   三、创新融合现代技术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摒弃单一的灌输式讲授方法,积极引入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方法,并依托现代技术进一步优化这些教学方法。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文化资源库、虚拟仿真体验平台、在线课程等,使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便于获取,为学生呈现“活”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互动,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营造浸润式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
  环境育人润物无声。可着力营造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人文环境,如设立文化长廊,让学生漫步其中时得到文化熏染,也能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节、经典诵读大会、戏曲展演等,使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其文化气质。
   五、结语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索和实践,并能推动它们协同发力,打造教育传承有机整体。这能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并引导他们深刻感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宝贵内容,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和夯实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关于教育传承路径的探索不能停止,而应持续进行,并且应调动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为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