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翻转课堂模式下《嵌入式系统设计》高阶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字数:1407
针对《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碎片化、系统思维薄弱、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的教学痛点,本研究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核心,结合“一基两轴,三阶递进”教学框架,构建了“课前知识内化→课中协作深化→高阶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为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深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嵌入式系统设计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知识体系横跨硬件架构、操作系统、驱动开发等复杂领域,传统“讲授+验证实验”模式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复杂系统设计能力。主要存在三大瓶颈:知识割裂化,各章节孤立讲授,学生难以建立“硬件-软件-系统”全局认知;能力断层,基础实验与综合项目衔接不足,高阶思维培养缺失;评价单一化,依赖实验报告考核,缺乏对协作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估。
翻转课堂通过重构教学流程,将知识传递前置、内化与实践置于课堂,契合嵌入式系统集成性与实践性需求。本研究以某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试点,探索可复制的教学范式。
一、翻转课堂的三阶能力培养模型设计
在“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教学架构中,“一基”指强化ARM体系结构、Linux内核、系统移植等核心知识基础;“两轴”指以线上资源(微课、任务单、虚拟实验)驱动自主探究,线下课堂聚焦项目实践与思维碰撞;“三阶递进”则为知识认知从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能力培养过程。低阶(认知):掌握概念与原理(如嵌入式系统组成、ARM指令集);中阶(应用):实现模块级功能(如Bootloader移植、驱动调试);高阶(创新):完成系统级设计与优化(如Linux系统定制与移植)。
在此教学框架下,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核心,构建“课前知识内化→课中协作深化→高阶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知识内化。分层任务驱动自主内化。基于学情调查(课前基础测评显示38%学生ARM指令集掌握薄弱),设计差异化学习资源。课前:学生观看U-Boot移植、内核编译等专题视频,分组设计系统实现流程图(组间互评)。
(二)课中协作深化。组内串学与组间比拼。如图1所示,将高阶内容细化分步骤协作任务,最优方案展示与质疑答辩(强化系统思维),现场烧写验证(最快完成组获奖励),以及随机抽查组员操作(确保全员参与)。
图1.高阶内容的细化
(三)高阶创新实践。Tiny210综合项目贯通知识链(图2所示)。
图2.各阶段关联知识链
二、高阶翻转课堂的实施关键点
(一)问题链驱动深度探究。以“系统移植”为例设计以下进阶问题,引导学生逐层突破,培养技术决策能力。基础层:Bootloader与内核的功能边界是什么?应用层:如何根据硬件特性优化文件系统?创新层:如何设计低功耗启动方案以满足工业场景需求?
(二)多元评价促能力内化。构建“过程+成果”的多维度评价,包括但不限于“线上任务完成度”“实验操作规范性”“系统创新性设计”等。
三、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经过两轮教学实践,课程成效显著提升。目标达成度:高阶能力指标(系统设计、调试优化)达成率提高22%;学生反馈:92%学生认为“综合项目翻转”显著提升解决问题信心。
(二)反思改进方向。需开发更多工业级实训案例;强化跨课程项目链(如衔接《嵌入式驱动开发》)。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三阶递进”翻转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生成。其核心在于以“系统级复杂问题”为锚点,通过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攻坚中自然建构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思维。该模式为同类工科课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知识-能力-素养”贯通培养思路。
作者单位:成都锦城学院
嵌入式系统设计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知识体系横跨硬件架构、操作系统、驱动开发等复杂领域,传统“讲授+验证实验”模式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复杂系统设计能力。主要存在三大瓶颈:知识割裂化,各章节孤立讲授,学生难以建立“硬件-软件-系统”全局认知;能力断层,基础实验与综合项目衔接不足,高阶思维培养缺失;评价单一化,依赖实验报告考核,缺乏对协作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估。
翻转课堂通过重构教学流程,将知识传递前置、内化与实践置于课堂,契合嵌入式系统集成性与实践性需求。本研究以某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试点,探索可复制的教学范式。
一、翻转课堂的三阶能力培养模型设计
在“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教学架构中,“一基”指强化ARM体系结构、Linux内核、系统移植等核心知识基础;“两轴”指以线上资源(微课、任务单、虚拟实验)驱动自主探究,线下课堂聚焦项目实践与思维碰撞;“三阶递进”则为知识认知从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能力培养过程。低阶(认知):掌握概念与原理(如嵌入式系统组成、ARM指令集);中阶(应用):实现模块级功能(如Bootloader移植、驱动调试);高阶(创新):完成系统级设计与优化(如Linux系统定制与移植)。
在此教学框架下,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核心,构建“课前知识内化→课中协作深化→高阶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知识内化。分层任务驱动自主内化。基于学情调查(课前基础测评显示38%学生ARM指令集掌握薄弱),设计差异化学习资源。课前:学生观看U-Boot移植、内核编译等专题视频,分组设计系统实现流程图(组间互评)。
(二)课中协作深化。组内串学与组间比拼。如图1所示,将高阶内容细化分步骤协作任务,最优方案展示与质疑答辩(强化系统思维),现场烧写验证(最快完成组获奖励),以及随机抽查组员操作(确保全员参与)。

图1.高阶内容的细化
(三)高阶创新实践。Tiny210综合项目贯通知识链(图2所示)。

图2.各阶段关联知识链
二、高阶翻转课堂的实施关键点
(一)问题链驱动深度探究。以“系统移植”为例设计以下进阶问题,引导学生逐层突破,培养技术决策能力。基础层:Bootloader与内核的功能边界是什么?应用层:如何根据硬件特性优化文件系统?创新层:如何设计低功耗启动方案以满足工业场景需求?
(二)多元评价促能力内化。构建“过程+成果”的多维度评价,包括但不限于“线上任务完成度”“实验操作规范性”“系统创新性设计”等。
三、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经过两轮教学实践,课程成效显著提升。目标达成度:高阶能力指标(系统设计、调试优化)达成率提高22%;学生反馈:92%学生认为“综合项目翻转”显著提升解决问题信心。
(二)反思改进方向。需开发更多工业级实训案例;强化跨课程项目链(如衔接《嵌入式驱动开发》)。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三阶递进”翻转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生成。其核心在于以“系统级复杂问题”为锚点,通过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攻坚中自然建构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思维。该模式为同类工科课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知识-能力-素养”贯通培养思路。
作者单位:成都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