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方鹏珍
文章字数:2283
  随着文旅融合战略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耦合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但当前,多数城市虽坐拥丰富文旅资源,却面临资源分散、生态保护与开发失衡等问题,制约了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尤为关键。本文聚焦跨区域协同、文旅消费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三大维度,深入剖析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为城市文旅经济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实践参考。
  一、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提升资源整合效能
  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与行动协同,将不同区域的文旅优势转化为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资源整合效能。
  首先,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常态化跨区域合作平台。由区域内核心城市牵头,联合周边城市成立文旅协同发展联盟,制定统一的合作章程与议事规则,明确各参与方的权责与利益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内文旅规划标准统一,避免同质化开发与资源浪费,共同编制跨区域文旅发展专项规划,划定开发优先级与功能分区,确保各城市在资源开发中既凸显特色又形成互补;搭建区域文旅市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城市游客流量、消费偏好、热门景点等实时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区域文旅产品设计、客流调控提供决策支撑;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共建,重点完善跨域交通体系,打通城际旅游专线、景区直通车等“最后一公里”,实现高铁、公路、景区接驳的无缝衔接,让游客在区域内出行更便捷、体验更连贯。
  其次,建立市场化协同机制,强化客源与营销的深度联动。一方面设立跨区域文旅联合营销基金,由各城市按经济规模或文旅资源占比共同出资,统一策划区域文旅品牌形象,联合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例如,共同打造区域文旅宣传大片、推出联名旅游年卡,并在国内外重要旅游展会、客源地市场开展联合推介,降低单个城市的营销成本,扩大区域文旅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建立客源互送机制,鼓励区域内旅行社、景区、酒店开展合作,推出“一程多站”式跨区域主题旅游线路。如“文化溯源线”串联不同城市的历史古迹,“生态康养线”整合沿线自然景区与康养资源,让游客在一次旅行中体验多元文旅产品。此外,推行区域内文旅服务标准互认,如导游资质跨区域通用、游客投诉跨区域协同处理,以进一步优化跨区域旅游体验,真正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享、效益共赢”,推动区域文旅资源从“分散碎片”向“聚合联动”转变,最大化释放资源整合效能。
   二、优化文旅消费生态,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优化文旅消费生态是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扩大消费增量的核心抓手,其关键在于通过全要素供给升级、场景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供给优质、体验多元、消费便捷”的文旅消费体系,进而充分激发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消费活力。
  聚焦夜间经济消费增长极,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通过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整合夜间消费资源,打造集“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于一体的夜间消费场景。例如,在历史文化街区延长商户营业时间,举办夜间非遗市集、露天电影等活动,营造兼具文化氛围与消费活力的夜间消费环境。
  运用多元化政策工具降低消费门槛,释放消费潜力。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推出“文旅消费补贴”等方式,降低游客消费成本,引导其增加文旅消费支出;推行“信用旅游”模式,依托信用体系为游客提供免押金预订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等服务,提升消费便捷度;完善智慧支付体系,推动景区、商户全面支持移动支付、无感支付,打通线上线下消费通道,让游客在消费过程中“少跑腿、更省心”,进一步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推动城市文旅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保障文旅持续发展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通过科学管控、绿色实践与机制创新,构建“生态友好、产业可持续”的文旅发展模式,确保文旅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机制,筑牢生态保护第一道防线。在文旅项目开发前,需组织生态、环保、文旅等领域专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开展全面评估,明确土地利用、游客容量、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生态阈值,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即严禁在生态敏感区、核心保护区内开展破坏性开发,对已开发区域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游客接待量与开发强度,避免因过度旅游导致生态失衡,从源头保障文旅开发不突破生态底线。
  全面推广绿色发展实践,打造生态化文旅场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景区游客中心、酒店等建筑推广节能材料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在交通体系上,大力投放新能源观光车、共享单车,完善步行道与骑行绿道,减少燃油交通工具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景区内设置分类垃圾桶与废弃物回收点,推动餐饮、住宿等业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将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净化等环保措施融入文旅运营全流程,重点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低碳景区与森林康养基地,让游客在体验文旅魅力的同时感受绿色生态价值。
  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收益的良性循环。建立跨区域、跨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为保护生态而限制文旅开发的区域给予经济补偿;探索碳汇交易模式,将景区植被固碳量转化为碳资产,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形成“保护生态有收益、发展旅游促保护”的闭环,为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四、结语
  文旅融合是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其核心在于统筹文化、经济与生态价值。本文分别从资源整合、市场激活、可持续保障维度,回应了当前城市文旅发展中资源分散、消费乏力、生态承压等问题,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实践体系。未来城市需立足自身禀赋深化路径落地,方能持续释放文旅融合效能,推动旅游经济实现更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