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 助力体育强国行稳致远
吴文婷
文章字数:228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深入实施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新征程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对运动员全面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文化教育政策治理。一是强化战略规划引领作用。从国家层面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列入“十五五”规划、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中,出台新时期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谋划实施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工程项目。二是制定战略规划实施的政策举措。各省市要根据省情、市情、校情制定省级层面、市级层面和校级层面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划、计划和制度体系,彰显各地区运动员文化教育实际和特点,确保国家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落细落小落实。三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运动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一条龙”教育政策应加强衔接,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形成体育与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探索学训融合新模式。一是制度融合。落实体育和教育部门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制定训练部门和教务部门、二级院系、体校联系制度,对运动员入学、学籍挂靠、插班生管理、学生补课、升学考试等工作进行沟通,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学训融合培养制度,包括赛前文化课测试、赛中送教、分流培养、教师下队教学、教练员“导师制”等制度,推动学习和训练协调发展。二是资源融合。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加强协同合作,推动普通中小学、大学和体校之间资源互融互通,通过中小学开办体校办学点、体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运动员、办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设体教融合班、“省(市)队校办”等形式共建联办,发挥普通院校文化课师资和硬件设施优势,畅通运动员的升学通道,让运动员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如南京体育学院秉承“办学办队双轮驱动,学训融合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了与从业余训练到专业训练配套的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连贯的文化教育体系,成为体教融合的典范。三是活动融合。推动运动队与普通院校学生结对联动,打造“学训融合周”、冬夏令营集训、运动队固定开放日系列活动,组织校内外教师、专家开展讲座、研讨、交流,推动校内和校际间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的教育教学交流。
  构建优良校园育人生态。一是构建学训物质文化。挖掘并展示校史、运动队史、模范人物简介、冠军成长故事、运动队标识等文化元素,打造兼具体育文化历史和现代体育精神的文化阵地,塑造校园文化教育优良环境氛围。二是构建学训行为文化。以各类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传统节日体育运动等为平台打造学训文化品牌活动,运用宣传栏、电子屏、标语以及网站、手机App等智慧型全媒体加强学训文化宣传。三是构建学训制度文化。树立运动员的“学生第一身份”理念,明确学生运动员培养目标体系,健全运动员在校管理、奖学金、毕业、升学、就业等学训制度,完善教师教练员职称评定、绩效考评等管理制度,建立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四是构建学训精神文化。加强运动员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彰显新时代运动员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一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创新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安排,制定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课程方案、标准、教材和考试方式,采用传统课堂、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发符合运动员特点的专用教学软件、课程,应用游戏式、任务型、场景化、探究式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课教学与实践,激发运动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对不同年龄、职称结构的教师分类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和教学竞赛,定期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题研讨、系部课程对口交流等教研活动,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调查研究。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转型建设。建立教师和教练员融通的“导师制”,促进教师和教练员协同育人,探索课堂教学、课外实训、运动比赛和知识技能考核的“学、训、赛、考”闭环式育人路径。
  培养运动员终身发展素质。一是做好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五育融合”理念,构建多元化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退役转型指导体系,制定个人终身发展计划,围绕整体素养、学业质量、职业发展、终身学习要求,加强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稳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二是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运用学业激励机制提升运动员个人学习意愿,合理安排学习和训练时间,针对升学、毕业、就业等需求制定学习方案和计划,选择相应的课程和专业,运用函授教育、网络教育、智慧教育等形式,建立一条优秀运动员自我提升的绿色通道。三是提升运动员综合素养。将运动员知识能力框架设置为“运动技能+基础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综合素质”,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辅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养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更好实现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换,拓展运动员职业发展空间。
  作者系南京体育学院机关党委、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体育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青年专家。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体育学院“1+1”优秀学术团队项目(XSTD202320);南京体育学院教改研究课题(JG202315)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