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学校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汤攀
文章字数:2104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而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既是强健体魄的实践路径,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当前,应立足新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元功能,将其转化为培育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土壤、交往平台和育人载体,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一、以体育文化浸润为根基,厚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需深入挖掘传统体育的文化基因,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首先,传承中华传统体育,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武术、舞龙舞狮、射箭、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学校应开设传统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示范教学,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节”“非遗技艺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其次,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化价值引领。奥运冠军为国争光的故事、运动员坚韧拼搏的品格,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学校可通过“冠军课堂”“体育思政大讲堂”等形式,邀请优秀运动员讲述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同时,在体育竞赛中开展升国旗、唱国歌仪式,设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标语,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融入赛场文化,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体育实践为载体,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体育的本质是“共同参与”,其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性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天然场景。学校需通过多样化体育活动,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推动各族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首先,打造“体育+”跨区域互动模式。依托“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跨省、跨民族体育夏令营、研学营,通过足球联赛、冰雪运动体验等活动增进交流。北方学生可赴南方学校传授射箭技艺,南方学生赴北方体验滑雪运动,在互学互鉴中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其次,构建校园“体育共同体”生态圈。在校内建立多民族混合的体育社团、运动队,鼓励各族学生共同设计民族特色体育游戏。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设置需要团队协作的竞赛项目,强化集体意识。此外,推动“体育浸润行动”,将民族地区特色体育项目引入东部学校课程,促进文化互嵌。
   三、以体育服务为支撑,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需通过资源倾斜、人才培育和设施建设,缩小发展差距,夯实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首先,完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进一步在边疆县乡学校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确保操场、球类场馆全覆盖。联合卫健部门设立“校园运动健康站”,为民族地区学生提供体质监测、运动康复服务,解决“健身难”“就医难”问题。其次,实施“体育优才”振兴计划。针对民族地区体育师资短缺问题,推动“组团式”教育援疆援藏,定向培养双语体育教师;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进入“三大球”、冰雪运动等项目梯队,与职业俱乐部合作建立人才输送通道,通过协同培养增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归属感。
   四、以体教卫融合为路径,构建全面育人新格局
  学校体育需突破单一强身健体的功能,与德育、智育、卫生健康深度融合,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首先,深化体教卫机制创新。以体育总局、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学校体育促进共同体意识行动计划》,将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民族团结表现纳入综合评价。其次,强化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力培养。针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需求,开发“体育疗愈”课程,通过团体游戏、户外拓展等活动缓解焦虑。同时,推广“科学健身指导边疆行”,培训乡村教师掌握运动干预技能,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抗挫折能力,塑造积极人格。
  五、以法治保障为后盾,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推动学校体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需强化制度保障,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首先,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修订地方性法规,将“体育促进民族团结”纳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学校的主体责任。其次,构建多元支持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运营校园体育赛事;设立“民族团结体育基金”,资助民族地区学校开展特色项目。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体育故事,拍摄《少数民族冠军风采录》等纪录片,扩大社会影响力。
  学校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跑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桥梁。通过文化浸润、实践赋能、服务支撑和制度保障,学校体育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团结意识和奋斗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共同体”新人。新征程上,需以更高质量体育育人实践,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合肥大学。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23jyxm0553]阶段性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