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答卷
——评陈竑《科教兴湖州: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设计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胡洁
文章字数:2310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引擎。湖州学院陈竑博士的专著《科教兴湖州: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设计研究》系浙江省软科学项目结题成果,将湖州作为研究样本,从设计学视角出发,以小见大系统构建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的理论框架,并针对传播力现状提出设计策略,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中国方案”。
  一、时代之问: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之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战略要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由此成为承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然而,正如书中第一章所揭示,当前基地建设普遍面临“重硬件轻软件”的结构性矛盾:展陈内容同质化、互动体验形式化、宣传传播碎片化、活动覆盖局限化。湖州四家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调研数据(第三章)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困境——章鸿钊故居的叙事僵化、梁希纪念馆的技术浅用、安吉“两弹一星”事迹馆的渠道单一、钟兆琳故居的资源孤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科学家精神从静态展陈走向动态传播,从专业殿堂融入大众生活?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之问,以“传播力”为突破口,构建了“问题诊断→理论构建→实证验证→策略提升”的完整研究闭环。这种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实践痛点深度融合的研究范式,使本书超越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局限,成为一部直面现实、求解难题的行动指南。
  二、理论之新:本土化传播力构念的开拓性构建
  本书最具开创性的贡献,在于第二章探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构念结构”,创新性地提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的五大维度:内容覆盖力、渠道输出力、场馆沉浸力、创意设计力、受众认可度,实现了两大突破:其一,维度的系统性。 五大维度构成从内容生产到效果反馈的闭环链条,具体为:内容覆盖力强调全面、深度挖掘与精准阐释科学家精神内核,确保基地传播的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渠道输出力强调构建“线上+线下”等立体化、矩阵式传播网络,如基地开展党建、研学活动并使用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等让科学家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场馆沉浸力通过运用多媒体互动装置,打造主题性沉浸空间,使基地科学家精神传递更具感染力。创意设计力强调对科学家精神核心要素进行符号化、叙事化的创意转化,让基地科学家精神可触、可感、可传播。受众认可度通过建立包含行为意向度等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精准测量传播效果,为基地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其二,学科的交叉性。 构念开发过程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具体为:设计学提供了关于用户体验、视觉传达、空间叙事的专业洞见。传播学贡献了渠道策略、受众分析、效果评估的理论模型。心理学则帮助理解受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机制。社会学则关注传播活动与社区文化、地方认同的互动关系。这种跨学科的碰撞与融合,使得科学家精神传播力超越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复杂性与多维性,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前沿性与综合性。
   三、实践之效:多元主体合作模型的创新应用
  若将科学家精神传播力理论构建视为本书的核心内容,第四章所提出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多元主体合作模型”,实则为破解实践困局的关键路径。该模型可概括为“多元主体合作的运行机制”与“多元主体合作的保障机制”两个部分。在合作运行机制方面,各主体应围绕解决共同问题这一目标,激发各方社会参与主体的合作积极性,争取足够的项目运行资源支持。同时,通过构建跨界合作网络,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资源与能力优势,组建一个多元化、专业化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设计提升项目团队,从而确保项目的专业性与可操作性。需要指出的是,多元主体合作的运行机制应根据各主体的需求进行利益赋予,以提升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传播效率。在合作保障机制方面,通过合同协议、执行标准、风险管控手段,规范各参与主体的工作,确保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设计提升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合作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多元主体才能有效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传播力设计提升工作,既满足各方需求,又提升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如以钟兆琳故居为核心行动主体,联合湖州学院设计学院、瑞迈展陈设计制作公司、吴兴区融媒体中心、湖师附小、玉堂桥社区,共同构建了“科学家精神传播网络”,各个异质行动者在设计提升科学家传播力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需求,完成各自目标、收益与影响力。
  四、范式之变:设计学从“物质”到“非物质”的内涵跃迁
  本专著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推动设计学研究范式转型的贡献。设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研究与实践的传统核心始终围绕具体、可感知的有形对象展开——无论是工业设计中的产品、视觉传达中的符号,抑或环境设计中的空间。这种以“物”为中心的范式,虽在提升用户体验、解决功能需求、创造美学价值方面成果丰硕,却也在无形中限定了学科的边界:对于非物质性要素,特别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关系网络、协作机制、行为规范等层面的系统性设计研究,长期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本专著以科学家精神传播力的设计提升为研究议题,其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展陈空间、宣传物料等传统物质载体,而是将设计的触角延伸至驱动整个传播系统高效运转的无形核心——即多元主体协同的社会网络及其运行与保障机制。换言之,其设计对象已从单一的“物”,转向对“关系”与“规则”的系统建构。正是通过这种聚焦于非物质层面的设计实践,本专著成功突破了传统设计学仅关注物质形态的局限,不仅显著拓展了设计学的学术视野,深刻丰富了设计对象的内涵与维度,更促使“设计”的内涵从“造物”的艺术,升维至构建“网络”与实现“协同”的智慧。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