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文章字数:2019
一、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多元走向统一的伟大民族。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从自在迈向自觉,进而走向自信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使命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引领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原本如一盘散沙般的中国人团结起来,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各个民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工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实际情况巧妙结合,前所未有地确立了各民族平等这一根本原则,并且在民族地区稳步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这些举措让各民族人民首次以平等的政治地位一同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固筑牢了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与发展。在共同建设和治理国家的进程中,各族民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民族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这一论断的诞生,既是党在民族工作上提出的新要求,又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的历史逻辑有着深刻认知的体现,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从自觉迈向自信。
二、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前沿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全新发展和认识深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建立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它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从“虚幻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成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关键步骤。
然而,要构建“真正的共同体”,需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该共同体的领导核心不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现实中,能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大优势。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发展必然建立在党的领导的基础上,这符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周易》中“天下同归而殊途”的理念到《礼记》中“天下大同”的愿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族群共同体思想,对我们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三、实践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演进,是历史和现实相互交融、理论与实践彼此贯通的过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这一进程中,党的领导一直是促使其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领导在民族工作中,全面领导和统筹规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施行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进程中持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一,党积极推动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缩小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进而提升各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二,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民族工作机构与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使党得以强化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与协调。与此同时,党重视培育一支忠诚且有担当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予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三,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的群众根基。党在各项工作中一贯遵循群众路线,重视各族群众的意见与呼声的收集,积极对各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给予回应。
其四,党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各民族不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提升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让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得以加深。
其五,党在实际工作中持续创造新的工作方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党的民族工作者特别重视采用现代科技方式来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宣传教育。例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而言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党的领导极为关键。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要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稳固的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持。
课题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HZ0897)。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多元走向统一的伟大民族。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从自在迈向自觉,进而走向自信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使命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引领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原本如一盘散沙般的中国人团结起来,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各个民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工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实际情况巧妙结合,前所未有地确立了各民族平等这一根本原则,并且在民族地区稳步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这些举措让各民族人民首次以平等的政治地位一同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固筑牢了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与发展。在共同建设和治理国家的进程中,各族民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民族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这一论断的诞生,既是党在民族工作上提出的新要求,又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的历史逻辑有着深刻认知的体现,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从自觉迈向自信。
二、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前沿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全新发展和认识深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建立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它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从“虚幻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成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关键步骤。
然而,要构建“真正的共同体”,需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该共同体的领导核心不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现实中,能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大优势。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发展必然建立在党的领导的基础上,这符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周易》中“天下同归而殊途”的理念到《礼记》中“天下大同”的愿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族群共同体思想,对我们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三、实践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演进,是历史和现实相互交融、理论与实践彼此贯通的过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这一进程中,党的领导一直是促使其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领导在民族工作中,全面领导和统筹规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施行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进程中持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一,党积极推动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缩小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进而提升各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二,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民族工作机构与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使党得以强化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与协调。与此同时,党重视培育一支忠诚且有担当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予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三,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的群众根基。党在各项工作中一贯遵循群众路线,重视各族群众的意见与呼声的收集,积极对各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给予回应。
其四,党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各民族不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提升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让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得以加深。
其五,党在实际工作中持续创造新的工作方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党的民族工作者特别重视采用现代科技方式来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宣传教育。例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而言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党的领导极为关键。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要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稳固的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持。
课题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HZ0897)。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