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利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两个结合”的理与路
杨友丽
文章字数:2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理论观点。“两个结合”是矛盾分析法的运用典范。
  一、何以必要:利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矛盾分析法是理解“两个结合”的哲学基石。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层逻辑不能仅停留在历史描述或政策陈述层面,而应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之上加以分析。矛盾分析法作为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揭示“两个结合”的哲学钥匙。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理论,与中国实际之间存在认识、结构和逻辑的差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也存在方法论上的张力。“两个结合”本质上是对矛盾关系的深刻揭示和科学回应。
  矛盾分析法是推进“两个结合”的行动指南。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中,矛盾分析法不仅帮助我们跳出经验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陷阱,更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当前,要在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社会治理等领域形成系统方案,必须依靠矛盾分析法科学识变应变求变。“两个结合”运用矛盾分析法既可以在理论总结中发现实践规律,又可以在理论指导下推进实践创新。
  矛盾分析法是筑牢“两个结合”的关键钥匙。矛盾分析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原则,更是我们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钥匙。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性,但其生命力在于能够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的国家。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如“和而不同”等。这些传统文化思想与矛盾分析法在本质上并不对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
   二、何以可能:矛盾分析法在“两个结合”中的具体运用
  “两个结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两个结合”不是机械的叠加,而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指导下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对于任何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仅仅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并不足以指导具体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矛盾的特殊性。
  “两个结合”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生动实践。从哲学角度看,“两个结合”本身就是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体系、发展阶段之间的矛盾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不仅没有发生简单的“排斥”或“替代”,反而实现了深层次的融合、重构与创新。“两个结合”是在“统一斗争再统一”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推进的,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两个结合”是把握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任务是解决“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工作重心为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重心调整为经济建设;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关键,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何以可为:矛盾分析法促进“两个结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坚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明确“两个结合”的方向性。“两个结合”既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又要求我们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推进“两个结合”的根基所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创新是推进“两个结合”的活力源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盲目推崇”,要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两个结合”的针对性。推进“两个结合”要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中国土壤、融入民族血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始终存在“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矛盾。我们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和文化基因,跳出“本本主义”“形式主义”,确保“两个结合”有的放矢。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保障“两个结合”的整体性。“两个结合”不是相互割裂的孤立部分,而是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对待“两个结合”,我们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两个结合”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现实土壤”与“历史根脉”的互嵌关系,如果将二者割裂,要么使理论成为脱离文化基因的“外来品”,要么使文化成为脱离现实土壤的“古董”。我们既要以“两点论”把握“两个结合”的整体性,又要以“重点论”引领矛盾转化,让“两个结合”在矛盾运动中实现动态平衡与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