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祁门蛇伤研究所:五十年攀登蛇毒医药高峰
文章字数:1224
    中国“十大毒素”展示。


  在皖南山城祁门,一座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专业机构——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在中国蛇毒医药发展史上镌刻下不朽篇章。
  破冰拓荒,奠基中国蛇毒研究
  1974年,研究所完成我国首例五步蛇咬伤中毒患者的系统解剖与检验,揭开蛇毒临床研究的序幕。1976年,在安徽省科委、卫生厅牵头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安徽省蛇伤协作组”,开启系统性研究。此间突破不断:自主研发蛇毒血清注射液,完成尖吻蝮血清抗毒因子的纯化与鉴定,成果亮相首届全国生化制剂学术讨论会;1982年,《中国药理学报》报道其尖吻蝮蛇血清抗毒作用、五步蛇毒分离及凝血酶样酶活性测定等核心研究;联合多机构攻关的“蛇伤蛇种早期快速诊断——对流免疫电泳法”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我省首个国家发明奖;1985年在国内率先完成“五步蛇类凝血酶的分离、纯化、结晶工艺”;携手沈阳药科大学成功研制治疗脑梗、静脉血栓的蝮蛇抗栓酶针剂。
  理论突破,创新诊疗认知
  针对五步蛇毒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致命难题,研究所联合皖南医学院文尚武教授团队深入血液毒理学研究:首次提出五步蛇咬伤可并发“类DIC”综合征(1988),突破传统认知;揭示致病元凶为五步蛇毒中的类凝血酶(TLE)和纤溶酶(FE)(1992);创新应用五步蛇抗毒血清治疗竹叶青蛇咬伤。同时,蛇毒抗肿瘤研究取得进展:自主研发的“蛇毒胶囊”治疗胃肠道肿瘤总有效率达60.1%,其有效成分在杀灭白血病细胞、抑制癌细胞转移方面展现潜力。
  体系升级,驱动现代转化
  2016年,“祁门蛇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市级认定,研究所迈入新纪元,构建完整科研体系,建立从蛇毒分离、纯化到细胞实验、动物试验的标准化流程,制定3项实验室操作规程;2019年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完成“祁蛇毒囊基因转录组研究”,数据录入国际基因库;传承新安医学,创新研制“屠苏防疫口罩包(贴)”及“新安千金清瘟片”;完成4个消字号产品备案及1个妆字号产品转化,2个食字号产品筹备中;揭示五步蛇伤出血肿胀与胸导管淋巴循环受阻的关键关联。同时,该研究所还大力开展人才与科研双轮驱动,2017年引进著名蛇毒专家孔天翰教授,2019年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祁蛇毒抗肿瘤栓剂的成药性研究”通过验收,“祁蛇毒抗肿瘤组分研发团队”获评市级前沿技术创新团队及“黄山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攀登不止,点亮生命新希望
  当下,研究所聚焦蛇毒高纯度活性成分的获取与验证,开展“核苷(酸)类似物联合蛇药胶囊治疗慢性乙肝”省级重点临床研究;将蛇毒抗体制备技术拓展至蜂伤救治及肠道菌群抗体开发领域,并在持续降低蛇(蜂)伤死亡率、伤残率,探索肠道菌群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蛇毒,被誉为生物医药的“软黄金”与“核武库”。祁门蛇伤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誓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秉持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无畏攻坚克难,深探蛇毒奥秘,为护佑人类健康、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坚实的“祁门力量”。从毒液到良药,这座皖南山城里的科研高地,正持续书写中国生物医药的传奇篇章。
  (全媒体记者 刘正)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