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文章字数:177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根脉。这一理念蕴含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传统格局的深刻认同,并在新时代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深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有利于真正把握二者间的内在逻辑,为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思想地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全面入侵,腐败的清朝无力将国家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挽救出来,整个社会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到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开始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制定的核心范畴,为党带领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牢固基础。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预防民族事务治理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助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民族经济、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塑实践主体。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个人正是在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断塑造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成为历史实践的主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正是在历次反抗民族压迫的实践中完成了“中华民族”主体身份的政治和情感认同;正是在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完成了民族意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种认同不仅意涵着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反侵略精神,更代表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拼搏斗争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无不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性交往形式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特征。传统民俗与当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促进了民族的全面发展,既避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主体民族与少数族裔之间在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方面的尖锐对立,也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充分的时代条件。广大中华儿女基于民族复兴梦想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凝聚起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共识。
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兼顾各民族发展的共同利益与实际诉求,通过实施系列惠民举措,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使得各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型、生活资料的富足充分和居住环境的生态优化,无不实实在在地满足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进而促使其在观念上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中华民族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文化根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性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需要构建各民族之间互嵌式社会结构,推动民族独特传承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加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另一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清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完善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族复兴伟业统一起来,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思想地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全面入侵,腐败的清朝无力将国家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挽救出来,整个社会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到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开始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制定的核心范畴,为党带领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牢固基础。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预防民族事务治理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助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民族经济、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塑实践主体。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个人正是在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不断塑造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成为历史实践的主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正是在历次反抗民族压迫的实践中完成了“中华民族”主体身份的政治和情感认同;正是在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完成了民族意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种认同不仅意涵着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反侵略精神,更代表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拼搏斗争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无不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性交往形式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特征。传统民俗与当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促进了民族的全面发展,既避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主体民族与少数族裔之间在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方面的尖锐对立,也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充分的时代条件。广大中华儿女基于民族复兴梦想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凝聚起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共识。
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兼顾各民族发展的共同利益与实际诉求,通过实施系列惠民举措,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使得各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型、生活资料的富足充分和居住环境的生态优化,无不实实在在地满足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进而促使其在观念上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中华民族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文化根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性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需要构建各民族之间互嵌式社会结构,推动民族独特传承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加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另一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清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完善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族复兴伟业统一起来,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