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以微光叙事重构城市肌理
彭爽
文章字数:1477
   引言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城市街角的修鞋铺、钟表店、面包坊等小微经营主体正以其特有的韧性和温度,构成中国经济最鲜活的“毛细血管”,涓涓细流。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推出的十集系列报道《微光·小店》,通过对城市微观经济单元的深度聚焦,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系列报道以“小店”为切口,通过对西安城十余位店主的深度访谈,构建起一幅立体的城市民生图谱,别开生面地展现了其主创人员在新闻价值挖掘、叙事手法创新和作品社会效益延伸上的独特前瞻。
  一、新闻价值的多维开掘
  《微光·小店》的成功首先源于对新闻价值的精准把握。疫情放开之后,旧的一页悄然翻篇,新的世界加速拼图,那些藏身于城市街巷的经营者,既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扎根城市、用辛勤劳动创造价值,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报道团队敏锐捕捉到后疫情时代小微经济复苏这一重要议题,从家门口的“门可罗雀”到“人满为患”,报道团队决定去探一探这些神秘小店一夜之间“春风吹又生”的奥秘。于是,在全网征集、线下踩点的基础上,主创团队精心遴选出十个“有灵气、有活力、有韧性”的特色小店,通过体验式、沉浸式地采访走进小店、深入挖掘。小巷深处的理发店,两代人三十年的坚守,包圆了85岁老人近70年的“旧貌换新颜”;社区弄堂里的修鞋店,40年亘古不变的手艺,老板娘的手机里竟有近1500个微信客户;钟楼旁的钟表修理部,时光的刻度在每个钟表的盘面不断打磨,孙子打开老钟表后壳盖板竟发现爷爷20年前留下的“保修卡”……这些粗粝的细节,这些奋力生活的轨迹,这些单调日子里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责任,真实映照着中国每一个小店普通的日常,牵动人心。
  二、叙事美学的创新实践
  在叙事策略上,《微光·小店》突破传统新闻报道的线性结构,采用“人物特写+行业透视+文化阐释”的复合叙事模式。通过“场景化采访+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真实还原了小店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经营状态。大量运用现场录音和人物同期声,通过声音蒙太奇构建沉浸式听觉空间,让听众未闻其面,仅听其声就共情满满,声音里的“烟火气”饱含情感和温度,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作品在广播平台播出的同时,以“融媒叙事”加持,如虎添翼,以小店暖光与城市霓虹的对比象征微小个体与宏大都市的共生关系。这些小店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小家庭的缩影,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社会效应的立体延伸
  该系列报道的社会价值远超新闻传播本身。报道播出后,多家小店客流量增加,如残疾单亲妈妈芳姐的面包坊在报道后日均顾客量增长300%,这种“传播-关注-支持”的良性循环,印证了新闻报道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报道引发政府部门对小店经济的政策关注。例如,西安市商务局据此推出“小店经济扶持计划”,包括租金补贴、技能培训等具体措施,展现政府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同在,共振经济的决心。文化层面上,《微光·小店》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报道中呈现的传统手艺,通过媒体传播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如评委点评所言:“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在记录市井生活的同时,完成了对城市文化基因的解码。”
  结语
  《微光·小店》以“小而美”的叙事,完成了对城市经济生态的宏大书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滚滚浪潮,微光小店以身入局,不做浮萍,努力在时代与命运的罗盘刻下印记,揭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密码。这些小店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照亮城市前行的璀璨星河。当新闻工作者真正扎根基层、贴近民生,用专业主义精神挖掘平凡中的伟大,就能创作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作品,实现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升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