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红色文化生成逻辑的三维向度
查依凌
文章字数:3961
   引言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凝练而成的先进文化体系,其生成并非是静止的和孤立的,而是一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交织、动态演进的有机整体。就理论逻辑而言,红色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就历史逻辑而言,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积淀的融合;就实践逻辑而言,红色文化既是对外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武器,又是对内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三个维度深刻揭示了红色文化的理论渊源、历史根基与当代价值。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可以发现其中并未明确提出“红色文化”这一概念,也未构建出完整的“红色文化”理论体系。然而,经典作家在文化思想和文化发展的阐述上有着丰富的论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内核,通过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阶级性和人民性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首先,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分析视角揭示了文化的社会属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文化并非超阶级的抽象存在,而是植根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其次,马克思主义将文化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凸显文化的实践属性。“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不仅改变了外部世界,也在这一过程中确认了自己的类本质。最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文化发展与人类自由的关系。“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类不断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逐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既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是科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结晶。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伟大的革命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再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冬奥精神。这些精神形态的不断丰富,既体现了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实践为基石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历程。
  (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批判性与创新性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正是批判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的典范。其批判性直接继承自马克思主义对旧文化、旧制度的否定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下,红色文化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揭露封建主义的腐朽、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性。这种批判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层面彻底摧毁旧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而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则体现在对新文化形态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原则等。
  二、历史逻辑:红色文化的思想渊源
  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表达,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实践经验的凝结。
  (一)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红色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第一,家国情怀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红色文化将其转化为革命斗争的精神动力。革命时期的红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激励人民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号角,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大合唱》是家国情怀在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第二,自强不息的精神。红色文化通过弘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诠释,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文化通过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激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克服困难。第三,民本思想的升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民生改善到社会治理,党始终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积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凝练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一方面,红色文化是不同历史阶段的经验总结。“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红色文化既是革命传统的延续,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革命时期,红色文化通过传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激励人民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在建设时期,红色文化通过弘扬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建设精神,激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自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通过传播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等新时代精神,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不断学习“包括政治上的、组织上的、工作作风上的一切好的东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阅历的重要积淀。家庭是习近平总书记接触红色文化的第一课堂,自幼便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从父亲等老一辈革命家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日后红色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情感基础。从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到福建厦门、宁德、浙江等地,每到一处任职,习近平总书记都积极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关于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成为红色文化形成体系的重要实践来源。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国际层面:红色文化在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中的作用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通过输出包装过的文化产品,干扰他国的发展轨道、扭曲其价值观念。在对外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持续开展渗透操控活动,通过大众媒体、网络社交平台、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途径,持续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操控,甚至不惜采取恶意诋毁、造谣煽动等破坏手段,意图削弱他国主流文化影响力。红色文化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文化多元共生、政治格局多极化加速演进的时代浪潮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在国际舞台激烈竞争中极为关键的制胜要素。红色文化能够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传播国家价值观与理念,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二)国内层面: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不仅是党在新时代对自身身份的重要定位,更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议题。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艰苦岁月的精神财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记忆,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在历史演进中的必然趋势、政治逻辑中的合理内核以及实践推进中的切实可行。
  二是立足于中国现阶段国情的时代要求。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红色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为价值认同提供了历史逻辑和实践基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二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在文化自信培育和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精神引领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形态,红色文化有机整合了民族精神追求与时代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制度化保障、创新性表达、社会化协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的多元参与格局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切实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总结百年奋斗实践经验、回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多重逻辑交织中孕育而成的,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红色文化”“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红色文化”以及“怎样坚持发展红色文化”等时代课题。新时代要在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生成的多重逻辑基础上,感悟其背后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凝聚精神力量、引领价值导向、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项目(2024SHSJ11)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