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度融入高校传媒类实践育人体系
文章字数:2685
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进一步指明了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
高校专业教育是学生从认知到信念、从理论到实践、从综合素质到职业目标转化的重要教育阶段。高校的专业实践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训练场。深入挖掘专业实践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着眼长远发展,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一、高校传媒类实践育人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肩负着为党培养新闻舆论后备军、为国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闻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当下,信息传播技术持续高速发展,全媒体传播格局已然形成,这对新闻传播学科知识谱系的更新与传媒行业实务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传媒专业师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多复杂性。“明确时代要求,响应时代召唤”成为高校传媒类专业建设和育人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传媒类专业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又与新闻传播学科的内涵相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纲领性指引。这就要求高校师生在把握育人规律和传媒类专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和纲领,明确党媒姓“党”和传媒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意义,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行业从业中服从党的领导、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素养与情怀。
传媒类专业还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传媒专业的实践教育包括运用恰当传媒手段对新闻、活动与事件进行报道、传播、调研和呈现的培训,对文学、影视和艺术作品进行技术制作、设计与创作的指导,以及对传媒学科情境、方法体系和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学术训练等内容。在传媒类实践教育中,“教”强调教师亲自示范引导,“学”突出学生直接体验感受,通过言传身教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教”“学”融合,将知识内化为专业素质。
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育还具有开放创新性。这种开放创新不仅体现在丰富多样的项目设置与育人成果上,还体现在打破课堂边界、融合多元资源、链接社会需求的深度探索中。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设置了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与业界搭建实践实习平台,每年组织几十个师生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打造了“光明影院”公益实践和“国际传播白杨班海外调研”等品牌项目,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闭环,是“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体现。以“开放”拓展维度、以“创新”提升质量,传媒类实践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光辉,成为连接高校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纽带,为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与成果支撑。
二、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传媒类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
在政治品格塑造上,要扎根信念,拓宽人才培养视野与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民之所望”的有用之才。在传媒类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判断与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合适媒体渠道传递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秉持学以致用理念,服务社会与国家,助力学生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家国情怀的传媒人才。
在责任担当层面,需勤学勤思,推动适应时代情境的课堂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也对当下国家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传媒类实践具有互动性强、反馈迅速、气氛活跃的优势,但教学背后的育人观念不能一成不变。时代不断发展,校园教学应与社会文化相契合,在新情境中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表达,探索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路径。
从职业风范角度出发,要深耕教学,打破固有的实践教育观念。从专业层面来看,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行业的深度转型,正经历着动态发展与变革。传媒类实践实训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国家、社会和行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传媒类实践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推动结构性改革,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业孵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高校传媒类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传媒类实践育人体系,需要科学的设计、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创新的教学形式。
首先,以顶层设计为依托,结合传媒类专业实践需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融入实践育人的全环节。从传媒类专业整体出发,按照重点示范、精准培育、逐步推广的路径,审批和安排实践类课程或活动,打造品牌实践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教材和教学材料选用上,严格把关意识形态,确保教材质量,全面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在专业实践中的使用和指导作用。
其次,以教师队伍为主体,引导教师将优良的师德、师风、师魂融入个人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育人先育己,为师先为人”。打造一支能担起时代重任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在专项培训体系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核心必修内容,让教师深刻领会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教学实践筑牢思想根基。同时,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育人实效和管理效能,作为教师个人评优奖励和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健全相关制度与机制。
最后,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传媒类实践课堂的理念、方法和机制创新,切实“把课程教好、把队伍带好”。传媒类实践的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应了解授课对象特点,有针对性、有亲和力地设计指导环节,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实践指导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实践成果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构建思政育人通路。
基金资助: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创优研究(思政专项)项目(CUC200M0101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高校专业教育是学生从认知到信念、从理论到实践、从综合素质到职业目标转化的重要教育阶段。高校的专业实践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训练场。深入挖掘专业实践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着眼长远发展,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一、高校传媒类实践育人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肩负着为党培养新闻舆论后备军、为国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闻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当下,信息传播技术持续高速发展,全媒体传播格局已然形成,这对新闻传播学科知识谱系的更新与传媒行业实务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传媒专业师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多复杂性。“明确时代要求,响应时代召唤”成为高校传媒类专业建设和育人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传媒类专业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又与新闻传播学科的内涵相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纲领性指引。这就要求高校师生在把握育人规律和传媒类专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和纲领,明确党媒姓“党”和传媒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意义,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行业从业中服从党的领导、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素养与情怀。
传媒类专业还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传媒专业的实践教育包括运用恰当传媒手段对新闻、活动与事件进行报道、传播、调研和呈现的培训,对文学、影视和艺术作品进行技术制作、设计与创作的指导,以及对传媒学科情境、方法体系和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学术训练等内容。在传媒类实践教育中,“教”强调教师亲自示范引导,“学”突出学生直接体验感受,通过言传身教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教”“学”融合,将知识内化为专业素质。
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育还具有开放创新性。这种开放创新不仅体现在丰富多样的项目设置与育人成果上,还体现在打破课堂边界、融合多元资源、链接社会需求的深度探索中。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设置了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与业界搭建实践实习平台,每年组织几十个师生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打造了“光明影院”公益实践和“国际传播白杨班海外调研”等品牌项目,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闭环,是“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体现。以“开放”拓展维度、以“创新”提升质量,传媒类实践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光辉,成为连接高校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纽带,为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与成果支撑。
二、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传媒类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
在政治品格塑造上,要扎根信念,拓宽人才培养视野与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民之所望”的有用之才。在传媒类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判断与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合适媒体渠道传递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秉持学以致用理念,服务社会与国家,助力学生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家国情怀的传媒人才。
在责任担当层面,需勤学勤思,推动适应时代情境的课堂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也对当下国家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传媒类实践具有互动性强、反馈迅速、气氛活跃的优势,但教学背后的育人观念不能一成不变。时代不断发展,校园教学应与社会文化相契合,在新情境中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表达,探索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路径。
从职业风范角度出发,要深耕教学,打破固有的实践教育观念。从专业层面来看,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行业的深度转型,正经历着动态发展与变革。传媒类实践实训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国家、社会和行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传媒类实践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推动结构性改革,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业孵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高校传媒类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传媒类实践育人体系,需要科学的设计、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创新的教学形式。
首先,以顶层设计为依托,结合传媒类专业实践需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融入实践育人的全环节。从传媒类专业整体出发,按照重点示范、精准培育、逐步推广的路径,审批和安排实践类课程或活动,打造品牌实践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教材和教学材料选用上,严格把关意识形态,确保教材质量,全面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在专业实践中的使用和指导作用。
其次,以教师队伍为主体,引导教师将优良的师德、师风、师魂融入个人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育人先育己,为师先为人”。打造一支能担起时代重任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在专项培训体系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核心必修内容,让教师深刻领会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教学实践筑牢思想根基。同时,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育人实效和管理效能,作为教师个人评优奖励和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健全相关制度与机制。
最后,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传媒类实践课堂的理念、方法和机制创新,切实“把课程教好、把队伍带好”。传媒类实践的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应了解授课对象特点,有针对性、有亲和力地设计指导环节,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实践指导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实践成果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构建思政育人通路。
基金资助: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创优研究(思政专项)项目(CUC200M0101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