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党建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蓝毅
文章字数:2052
  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是兴业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深入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本文将深入研究探讨党建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强化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
  思想认知是行动开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开展党建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应首先强化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助力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理念。高校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与自由度的小型社会单元,大学生群体一般已年满18周岁,属于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公民,能够独立开展各类民事活动。但由于目前正处于多元社会思潮交织、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以及互联网深度渗透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创业就业观念、道德价值取向以及理想信念等,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与影响。
  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党建元素全方位且自然地融入教学环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并强化日常宣传工作,可借助高校内部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账号等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强化教师开展党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意识,促使其着重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公正、法治等价值观念,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提升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道德素养、思想品质以及政治觉悟,进而培育出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此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还应积极构建“党建+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凝聚合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党建工作是涵盖高校教育教学思想建设、政治方向把控、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工作作风培育的重要机制,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等内容系统性、全方位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通过这种深度融合,可助力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创新理念与创业观念,进而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发挥积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确保其创新创业活动沿正确方向开展。
  二、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建设
  党建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高校应积极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建设,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基础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各部门、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职工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党建责任,专门拟定“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清晰界定各主体在其中的职责范畴与分工细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秉持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对“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展开全面考核,精准评估参与主体的实际工作业绩,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资格、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以及职位晋升机会等紧密挂钩,并为工作表现优异者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设置荣誉称号,通过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党建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三、践行党建组织保障职能
  高校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在党建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持服务高校育人大局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党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组织保障等职能。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和高校教师,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其参与创新创业专题研讨会、培训等相关活动,促进二者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人力保障。同时,要强化党建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拓展党建工作的覆盖范围,将其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约束、规范与指导,确保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四、结语
  在“双创”的时代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大量创新型复合人才,高校大学生应该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主体,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构建“党建+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建设、践行党建组织保障职能等措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未来,高校仍需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具备创新意识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课题项目:202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0576001X.);2025年度韶关学院统战理论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SY2025TZ01)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