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塞罕坝精神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字数:1714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奋斗,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书写了从“黄沙遮天日”到“绿海荡碧波”的绿色奇迹,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牢记使命 1962年,一支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人的创业队伍在塞罕坝正式集结。他们肩负着“让荒漠变绿洲”的责任使命,秉承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正式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奋斗,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创造了115万亩绿色奇迹,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林。
(二)艰苦创业 塞罕坝地处高寒偏僻地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年均低温天气达四个多月。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林场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塞罕坝林场的建设需要克服生态修复技术缺乏、工程难度大等困难。然而,一代又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自然和技术的双重难关,展现了顽强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品质。
(三)绿色发展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三代塞罕坝人坚持不懈研究造林方法、创新护林道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生产活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绿色美丽的生活环境。
二、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塞罕坝精神是无数塞罕坝建设者自觉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它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指导着人们在新时代国家建设中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同时,塞罕坝精神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范例 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到“百万亩林海”的蜕变,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其以“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的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出了沙地治理、植树造林的成功经验。以塞罕坝精神为导向,我国后续又推进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三)为世界绿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塞罕坝精神立足于半个多世纪的护林实践,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更为其他国家的治沙行动提供了重要借鉴。例如,在非洲援建的“绿色长城”项目引入了塞罕坝苗木培育技术,在东南亚推广了“社区参与式森林管护”模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三、塞罕坝精神助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深化精神内涵,加强宣传引领系统梳理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面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群体开展主题教育与宣讲活动,如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塞罕坝精神、重现塞罕坝故事,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二)激发行动自觉,凝聚参与合力用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感染人民大众,增强人们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心。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强化市场主体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激活人民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人们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打造全民参与、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三)构建长效机制,夯实制度保障立足塞罕坝长期积累的经验,将其精神特质转化为可遵循的制度机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建立生态建设全周期管理机制,坚持破立并举、系统集成,不断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体系,借鉴碳汇交易、森林旅游的成功经验,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性工具,以健全的制度保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发展。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牢记使命 1962年,一支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人的创业队伍在塞罕坝正式集结。他们肩负着“让荒漠变绿洲”的责任使命,秉承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正式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奋斗,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创造了115万亩绿色奇迹,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林。
(二)艰苦创业 塞罕坝地处高寒偏僻地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年均低温天气达四个多月。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林场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塞罕坝林场的建设需要克服生态修复技术缺乏、工程难度大等困难。然而,一代又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自然和技术的双重难关,展现了顽强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品质。
(三)绿色发展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三代塞罕坝人坚持不懈研究造林方法、创新护林道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生产活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绿色美丽的生活环境。
二、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塞罕坝精神是无数塞罕坝建设者自觉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它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指导着人们在新时代国家建设中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同时,塞罕坝精神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范例 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到“百万亩林海”的蜕变,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其以“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的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出了沙地治理、植树造林的成功经验。以塞罕坝精神为导向,我国后续又推进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三)为世界绿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塞罕坝精神立足于半个多世纪的护林实践,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更为其他国家的治沙行动提供了重要借鉴。例如,在非洲援建的“绿色长城”项目引入了塞罕坝苗木培育技术,在东南亚推广了“社区参与式森林管护”模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三、塞罕坝精神助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深化精神内涵,加强宣传引领系统梳理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面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群体开展主题教育与宣讲活动,如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塞罕坝精神、重现塞罕坝故事,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二)激发行动自觉,凝聚参与合力用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感染人民大众,增强人们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心。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强化市场主体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激活人民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将塞罕坝精神转化为人们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打造全民参与、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三)构建长效机制,夯实制度保障立足塞罕坝长期积累的经验,将其精神特质转化为可遵循的制度机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建立生态建设全周期管理机制,坚持破立并举、系统集成,不断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体系,借鉴碳汇交易、森林旅游的成功经验,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性工具,以健全的制度保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发展。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