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科技赋能 皖麦千重浪
安徽农科院三大团队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文章字数:1934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国之大者”。
  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作物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该所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以三大科研团队为先锋力量,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展开系统性攻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多个领域,他们用科技之笔,描绘出一幅小麦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画卷。
  良田筑基,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产沃土
  良田是农作物丰产的基础,对于小麦而言更是如此。省农科院作物所结合区域生态特点,为皖北、江淮等小麦主产区量身定制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方案,全力推动“藏粮于地”战略落地见效。
  省农科院作物所研发的“安徽砂姜黑土培肥与小麦持续增产关键技术”,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该技术以“地力-产量”双提升为目标,通过采用“有机无机配施-新型肥料高效轻简化施肥-精准施肥系统应用”“三位一体”培肥施肥等创新举措,使砂姜黑土有机质显著增加、化肥利用率明显提高。该项技术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阜阳、亳州、宿州、淮北等市(县)广泛应用,平均每亩增产小麦30公斤以上。
   良种先行,攥紧中国种子的安徽力量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在。省农科院作物所依托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势,在“攥紧中国种子”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抗病改良团队负责人介绍,小麦抗病改良团队以“抗逆高产”为目标,选育的荃麦系列新品种在皖北地区表现突出,兼具抗赤霉病、耐旱节肥等特性。依托阜南科研示范基地,团队积极开展品种对比与良种繁育工作,推动“荃麦”系列成为当地主导品种,带动区域单产提升10%以上。
  聚焦淮北平原中高产田,小麦品质改良团队重点开展高产广适、优质专用、绿色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该团队育成的“安科系列”小麦新品种为安徽小麦品质改良及单产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良机良肥赋能,绿色高效的栽培革命
  当前,小麦增产的重心就是大面积提高单产。作为“良机”环节中的关键角色和重要载体,一款性能优异的播种机将是小麦单产大面积提升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与耕作团队针对我省小麦生产精细化整地、规范化播种与科学施肥等关键技术落地难的现状,利用自有技术成果,与农机、肥料等企业合作,联合研制了拱地龙小麦精量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和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以技术物化产品为载体,切实提高小麦播种环节关键技术到位率,为我省小麦大面积持续稳定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团队研制的以精量旋耕施肥播种一体复式机为核心的小麦高质量机械耕播技术、以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为核心的小麦高效施肥与轻简化栽培技术先后入选2023年、2024年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并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指南》的推广模式。这两项技术在我省小麦主产区广泛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尤其在涡阳楚店镇高产示范田,连续六年突破亩产800公斤。2025年,在安徽省沿江麦区的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这两项技术助力稻茬小麦亩产突破 560 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50公斤,节本增效200元/亩。
  良法推广,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
  省农科院作物所充分利用自身创新优势,以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及新技术等“四新”成果为抓手,在全省小麦主产区建立示范区、辐射区,“做给农民看”,同时围绕小麦全产业链技术问题开展“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服务,“带着农民干”,真正解决了“专家下得去、农民学得会、技术落得了地”的问题。
  在太和县、颍上县、泗县,由小麦栽培与耕作团队牵头组建的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团,分别对接24个新型经营主体和行政村,针对小麦生产中技术落地难点、痛点,转化应用小麦高质量机械耕播、高效施肥与轻简化栽培、“两高一优”栽培、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通过“一对一”的田保姆服务,小麦每亩可增产25公斤以上、节本增效约120元,切实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在阜南县,由15名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团构建了“品种研发-标准制定-订单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服务。2023年推动荃麦725单县种植超10万亩,帮助农户与古井贡酒签订溢价8%的收购协议,带动户均增收1600元。团队带头人在采访中表示:“我们要让安徽小麦不仅高产,更要优质、绿色、高效,成为现代农业的标杆。”
  从淮北平原到沿江麦区,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的创新足迹已深深烙刻在安徽大地上。从良田筑基到良种领跑,从技术创新到模式推广,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三大团队以科技之力书写小麦单产提升的“安徽答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工作者们正以永不懈怠的创新精神,助力全省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推动高水平江淮粮仓建设,续写着“皖麦飘香粮满仓”的新时代篇章。未来,他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安徽智慧和安徽力量。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