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科技光芒绽放希望田野
文章字数:2756
五十余载扎根黄淮平原,他是忠实践行科技兴农的追梦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花朵,以诚信为笔书写着对大地的深情,他就是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太和农民徐淙祥。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张槐村人,虽身处乡村一隅,牢记“国之大者”,痴守种粮初心,把“望天田”变成“吨粮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不断实现粮食单产新突破,曾被称为“安徽麦王”。
良种良法 农技引领丰收路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这是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给“大国农匠”徐淙祥的颁奖词。
上世纪九十年代,徐淙祥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农业的瓶颈,毅然投身于农业科技攻关的漫漫征途。砂姜黑土改造与低产洼地创高产技术研究,成为他开启农业转型之门的“钥匙”。这些在当地被视为“鸡肋”的土地类型,在徐淙祥眼中却蕴藏着巨大潜力。
他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土壤特性,记录作物生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徐淙祥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案。通过精准调控土壤酸碱度、优化施肥结构以及引入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等措施,让砂姜黑土从昔日的“贫瘠之地”蜕变为今日的“丰收沃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小麦、玉米连年优质高产,他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被誉为高产能手。
在种子研究领域,徐淙祥更是硕果累累。2003年,他领衔研制的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被评定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这一成果犹如一把利剑,斩断了当地大豆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困境。随后,“太丰 6 号”高蛋白大豆通过安徽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开启全省推广之旅。该品种以其卓越的抗逆性和高产性,迅速成为安徽大豆种植的“明星”,为广大豆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科普星火 点亮万家灯火
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的徐淙祥,将科研成果的普及推广视为己任,致力于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2010年,他带领村民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采用租赁入股、托管、代管等多种方式整合耕地资源。徐淙祥亲自下田指导,把先进的种植技术手把手传授给社员。他依据50余年实践经验,提炼出四套小麦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编印成册免费发放给农民。这些技术资料被村民誉为“致富宝典”,通俗易懂且实用性极强。
为满足不同农户的学习需求,徐淙祥在全县率先创办农民科普书屋。书屋内,各类农业科普书籍和影碟机整齐排列,他自费购置的科普资料源源不断地充实其中。从清晨到日暮,总能看到农户们围坐在一起,或翻阅书籍,或观看技术教学片,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里弥漫。
徐淙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更是为科技普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工作室聚焦小麦、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作物,针对太和及其所属淮北地区的生产特点和需求,开展丰产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将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劳模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接待6000余人次现场观摩,举办70多场次技术培训,培训人员达43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示范带动当地农户23000余户,年亩均增收200元左右。
小麦作为太和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承载着徐淙祥的科技梦想。2022年,徐淙祥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皖垦麦22亩产达818.52公斤,阜航麦一号亩产达811.29公斤,实现亩产超800公斤的历史性跨越。今年,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在干旱气象条件下获得丰收,种植的400亩“烟农1212”,高产田块达到每亩820.5公斤。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徐淙祥对小麦生长周期各个阶段的精细把控。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他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种植经验巧妙融合,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2022年9月,徐淙祥以97.17分第一名的成绩,站上“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的领奖台,获得“种养能手类”一等奖,成为新时代种粮人的标杆。
大地无言,仓廪殷实,正是对土地之子最庄严的加冕。
“我这辈子,就想着多种粮、种好粮。把粮食种好了,端稳咱自己的饭碗,才不辜负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望。”徐淙祥诉说着内心最朴实的愿望。
粮食要高质高产高效,种子是“芯片”、良法是保障、农机是利器。徐淙祥紧跟时代步伐,依靠科技力量,推进“吨粮田”“吨半田”建设,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科技兴农的时代答卷。
在良种选育方面,徐淙祥积极与各地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试验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20多个小麦良种;“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荣获“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
在良法应用方面,依托淙祥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站,建成“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人员每周驻站传经送宝,“农家小院”变成“专家大院”;认真梳理总结,编写出“光施肥、不深翻,小麦扎根无处钻”“小麦拔节需肥大,壮苗也要把肥下”等120首接地气、易学易懂的农业谚语,助力科学种田。
在良机利用方面,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用安装北斗导航的农机,建成智能化监测系统,使用卫星遥感监测终端,配备多架无人机,他的基地使用安装了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后,精准控制播种行距、株距,每千米直线精度误差在2.5厘米以内。
端牢饭碗 科技引领未来
2022年金秋十月,徐淙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积极筹建“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的成立,为种粮大户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在这里,种粮大户们分享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经验,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紧密抱团,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在徐淙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积极投身于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的事业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作为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最美科技工作者、共产党员,徐淙祥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他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代表职能作用和劳模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科研道路上,他持续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积极配合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致力于研制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他坚信,只有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粮食生产才能实现高效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事业上,徐淙祥通过托管、代管、结对、合作等多种方式,引领带动粮食生产优质高效发展。他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益。他以千亩农业园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毫无保留地帮助更多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懈努力。
徐淙祥,这位新征程上的“时代楷模”,以科技为犁,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累累硕果。他是农民的贴心人,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航者,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闪耀明星。他的事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科技兴农的前行方向,激励着无数农人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奏响时代强音。 (全媒体记者 李伟)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张槐村人,虽身处乡村一隅,牢记“国之大者”,痴守种粮初心,把“望天田”变成“吨粮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不断实现粮食单产新突破,曾被称为“安徽麦王”。
良种良法 农技引领丰收路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这是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给“大国农匠”徐淙祥的颁奖词。
上世纪九十年代,徐淙祥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农业的瓶颈,毅然投身于农业科技攻关的漫漫征途。砂姜黑土改造与低产洼地创高产技术研究,成为他开启农业转型之门的“钥匙”。这些在当地被视为“鸡肋”的土地类型,在徐淙祥眼中却蕴藏着巨大潜力。
他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土壤特性,记录作物生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徐淙祥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案。通过精准调控土壤酸碱度、优化施肥结构以及引入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等措施,让砂姜黑土从昔日的“贫瘠之地”蜕变为今日的“丰收沃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小麦、玉米连年优质高产,他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被誉为高产能手。
在种子研究领域,徐淙祥更是硕果累累。2003年,他领衔研制的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被评定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这一成果犹如一把利剑,斩断了当地大豆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困境。随后,“太丰 6 号”高蛋白大豆通过安徽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开启全省推广之旅。该品种以其卓越的抗逆性和高产性,迅速成为安徽大豆种植的“明星”,为广大豆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科普星火 点亮万家灯火
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的徐淙祥,将科研成果的普及推广视为己任,致力于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2010年,他带领村民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采用租赁入股、托管、代管等多种方式整合耕地资源。徐淙祥亲自下田指导,把先进的种植技术手把手传授给社员。他依据50余年实践经验,提炼出四套小麦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编印成册免费发放给农民。这些技术资料被村民誉为“致富宝典”,通俗易懂且实用性极强。
为满足不同农户的学习需求,徐淙祥在全县率先创办农民科普书屋。书屋内,各类农业科普书籍和影碟机整齐排列,他自费购置的科普资料源源不断地充实其中。从清晨到日暮,总能看到农户们围坐在一起,或翻阅书籍,或观看技术教学片,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里弥漫。
徐淙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更是为科技普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工作室聚焦小麦、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作物,针对太和及其所属淮北地区的生产特点和需求,开展丰产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将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劳模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接待6000余人次现场观摩,举办70多场次技术培训,培训人员达43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示范带动当地农户23000余户,年亩均增收200元左右。
小麦作为太和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承载着徐淙祥的科技梦想。2022年,徐淙祥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皖垦麦22亩产达818.52公斤,阜航麦一号亩产达811.29公斤,实现亩产超800公斤的历史性跨越。今年,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在干旱气象条件下获得丰收,种植的400亩“烟农1212”,高产田块达到每亩820.5公斤。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徐淙祥对小麦生长周期各个阶段的精细把控。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他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种植经验巧妙融合,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2022年9月,徐淙祥以97.17分第一名的成绩,站上“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的领奖台,获得“种养能手类”一等奖,成为新时代种粮人的标杆。
大地无言,仓廪殷实,正是对土地之子最庄严的加冕。
“我这辈子,就想着多种粮、种好粮。把粮食种好了,端稳咱自己的饭碗,才不辜负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望。”徐淙祥诉说着内心最朴实的愿望。
粮食要高质高产高效,种子是“芯片”、良法是保障、农机是利器。徐淙祥紧跟时代步伐,依靠科技力量,推进“吨粮田”“吨半田”建设,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科技兴农的时代答卷。
在良种选育方面,徐淙祥积极与各地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试验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20多个小麦良种;“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荣获“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
在良法应用方面,依托淙祥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站,建成“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人员每周驻站传经送宝,“农家小院”变成“专家大院”;认真梳理总结,编写出“光施肥、不深翻,小麦扎根无处钻”“小麦拔节需肥大,壮苗也要把肥下”等120首接地气、易学易懂的农业谚语,助力科学种田。
在良机利用方面,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用安装北斗导航的农机,建成智能化监测系统,使用卫星遥感监测终端,配备多架无人机,他的基地使用安装了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后,精准控制播种行距、株距,每千米直线精度误差在2.5厘米以内。
端牢饭碗 科技引领未来
2022年金秋十月,徐淙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积极筹建“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的成立,为种粮大户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在这里,种粮大户们分享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经验,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紧密抱团,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在徐淙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积极投身于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的事业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作为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最美科技工作者、共产党员,徐淙祥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他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代表职能作用和劳模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科研道路上,他持续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积极配合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致力于研制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他坚信,只有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粮食生产才能实现高效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事业上,徐淙祥通过托管、代管、结对、合作等多种方式,引领带动粮食生产优质高效发展。他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益。他以千亩农业园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毫无保留地帮助更多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懈努力。
徐淙祥,这位新征程上的“时代楷模”,以科技为犁,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累累硕果。他是农民的贴心人,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航者,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闪耀明星。他的事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科技兴农的前行方向,激励着无数农人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奏响时代强音。 (全媒体记者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