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
文章字数:179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重要价值
(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复杂多变,各种新思潮、新矛盾不断涌现,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来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二)丰富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高中思政课教材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哲学等内容高度契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治国安邦、民本思想等与高中思政课教材中的国家组织结构、权力运行以及民主参与等内容密切相关;文学作品里唐诗宋词、哲学领域的儒道思想、科技层面的四大发明等,也都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文化传承、创新与交流等知识相对应。巧妙地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可以丰富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高中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升。一是知识素养不足。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因此,它要求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面要足够的广,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较为缺乏,多停留在课本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古人提出的观点缺乏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演变的讲解,难以实现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此外,能力素养也有待提高。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教学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学习意愿降低。如在讲授两汉的乐府诗时,只是逐句翻译,而没有结合它的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这种教学方法既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
(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是学生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秉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学习中积极、高效地投入。然而,在当前的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如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前突袭复习一段时间,便可以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无需花时间去深入领会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她们在平时很少花时间去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分析
(一)挖掘融合深度,构建文化思政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形成的,面对绚烂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政治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将其融入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例。高中政治课老师在讲授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的第七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小节时,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讲解,可以选取现代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联的一些爱国人士或者是新时代爱国事件,如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邓稼先以及中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等爱国人士,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相应的文化思政体系。
(二)提升专业素养,铸就文化思政教学中坚。高中政治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需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多元途径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为思政课教学筑牢基础。在知识储备方面,老师可以通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图书等资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技能培养方面,老师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如讲座培训、专业进修以及名校参访等,在持续地学习和总结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提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沉浸式的教学环境,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