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价值指向剖析
税越,何晶晶,敖梓淇
文章字数:1866
  生命教育应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生命意识的培养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珍惜、敬畏生命,健全其人格,全面发展综合素养。本文剖析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个体成长、家国意识与社会发展三个价值指向,以促进生命教育的实践落实。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个体成长价值指向
  生命教育对个体的意义最为直观,其价值体现在两方面:既关注自然生命的存续,又注重精神生命的培育。
  自然生命是生命价值实现的基础,而当前社会功利化倾向加剧,生存竞争压力导致部分群体陷入健康忽视甚至生命漠视的困境。教育领域受应试思维影响,“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被迫以身心健康为代价投入机械学习,弱化了其主体性地位,更难以培养其生存能力。“统编版”教材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借由生命非正常消逝的叙事,引导学生反思身体的珍贵与生命的脆弱,进而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与生命珍视观念。
  生命教育不仅停留于自然层面,更指向精神境界的提升。自然生命受限于客观规律,而精神生命则追求超越物质的心灵丰盈与人格完善。在教材中,《桥》《穷人》等作品以奉献精神与人性光辉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金色的鱼钩》则通过坚守信念的叙事,传递生命韧性与精神崇高性,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家国意识价值指向
  语文教材将国家意志融入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确保其在价值引领、育人功能与国家战略需求间形成统一。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语文教材的编写需注重政治观念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因此,教材中的生命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生命价值,更承载着强化家国认同的使命。教材通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本选编,以叙事构建家国精神。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以抗战为背景,彰显集体主义精神;《灯光》借郝副营长的牺牲事迹联结个体生命与民族解放;《十六年前的回忆》则以李大钊的革命历程诠释忠诚信仰。此类文本既能深化学生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又可引导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进程,最终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家国意识。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指向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生产力进步与人的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历史是追求自身目的的人的活动的集合,其本质在于社会物质基础与人类精神追求的共生。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为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个体通过实践反哺社会需求,推动文明形态的升级。“统编版”教材以生命叙事为载体,将个体成长置于社会发展语境中,引导学生体悟每个生命既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其参与者和缔造者。
  在教材中,《灯光》以“天安门华灯”的璀璨与郝副营长“电灯下学习”的朴素愿望形成历史对话,揭示革命者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现代化道路的精神;《青山不老》中老农十五年如一日的植树壮举,诠释了平凡生命对生态的贡献;而《十六年前的回忆》则通过李大钊的献身精神,阐明个体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共融。
  四、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入情入境,感受生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与情感渲染,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生命价值。例如,在《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教师借助歌曲《春天的故事》作为教学媒介,通过普及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迹及其逝世对全国的影响,将生命意义具象化。歌曲的反复播放与背景知识的补充,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使其在哀伤与敬仰的交织中感知生命的珍贵。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以情入境”。
  (二)畅所欲言,倾诉感动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多元思辨,激发其对生命意义的主动探索。以《船长》为例,围绕“船长的牺牲是否有价值”这一议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正反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跳出单一的价值评判框架,从个人选择、社会责任等多角度分析牺牲意义。通过观点碰撞与逻辑梳理,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中“舍己为人”精神的理解,更在思辨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延续,更在于奉献与选择。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构建开放的课堂生态: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讨论引导者。
  (三)巧妙引导,敬畏生命
  教师通过精准设问与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挖掘深意,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天鹅的故事》教学中,教师抛出“斯杰潘老人为何挂起猎枪三十年”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天鹅破冰求生”表层情节转向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学生通过发散性讨论,逐步揭示老人行为背后的本质动因——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教师进一步结合“天鹅团结求生”的文本细节,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尊严,最终将敬畏之情从动物扩展至一切生命。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以问促思”。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