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村规民约“三字经”激活乡风文明新密码
文章字数:1641
黑白相间的村头民舍错落有致,规划整齐的农田庭院,成熟的瓜果缀满枝头,河塘绿林相映成趣,七月的岗集镇青峰岭村,蝉声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覆盖在田野之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无不让来往这里的人们领略到乡村景致的优美、乡村发展的脉动。
“定村规、立民约、家家遵、人人守……”在青峰岭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宣传栏上,村规民约格外醒目,短短的三字句内容涉及移风易俗、邻里互助、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方方面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这可是我们村独创的‘三字经’。”青峰岭村党委委员胡明生笑着说。
近年来,青峰岭村围绕文明村镇创建,着力抓好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助力村居各项事业发展,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2020年安徽省森林村庄、省级电商示范村,2021年合肥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2022年合肥市社会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合肥市文明村,2023年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殊荣。
一部“三字经”凝聚民心公约数
青峰岭村的村规民约,并非自上而下的生硬命令,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集体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源于几年前村庄发展中遭遇的“阵痛”:垃圾处理无序、人情攀比之风日盛、邻里纠纷偶有激化……如何破局?青峰岭的村干部们没有闭门造车,他们积极创新治理模式,推行\"网格化+数字化\"治理,将30个村民组划为9个智能网格,组建退役军人、乡贤、志愿者服务队,构建“村党总支+村委会+村民理事会+农民”四级平台,落实“四事四权”工作法,大家一次次围坐在一起,听乡亲们倒苦水、提建议、话期盼。
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干部群众经过反复拉锯、数十次修改,凝聚了全村最大公约数的《青峰岭村村规民约》最终出炉,每一笔字迹,都映照着村民对更美好生活的真实向往;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他们对家园未来的朴素承诺。
为了推动新村规民约落地,村里大力选树、表彰、宣传身边好人事迹,创新“道德评议会”,评议好人好事与不文明现象,每个季度都会在宣传栏上公开评选“长丰好人”“十星文明户”,树立道德模范。
如何让纸上的条文真正“活”起来,成为村民自觉的行动?青峰岭村找到了巧妙的支点——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奖励,激发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同时,采用“党员干部+N”模式组建服务队,成立“长丰好人”、能手、老干部宣讲团。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为特殊群体送药、慰问,传递党的温暖。
乡风如歌 未来可期
村规民约的深入践行,如同清泉流淌,悄然改变了青峰岭的村容村貌与精神气质。行走在青峰岭村八公里骑行路线上,花草装扮着蜿蜒的道路,处处皆景。“道路左边是我们的螃蟹、特色鱼类养殖基地,右边是我们的桑葚、梨、冬枣等季节性水果采摘园,再往前还能观赏到我们村特色种植作物——碧根果,占地面积约2400亩的种植基地……”跟随着胡明生的步伐,记者深入多个村民组,笔直的水泥路从村口直通家家户户,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屋舍错落有致,路灯矗立、绿化成荫,凉亭、步道、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路边偶有桃树、枣树伸出结满果实的枝丫肆意生长,诉说着夏日的浪漫。
和美的生态画卷需要干群齐心共同“绘制”。青峰岭村坚持“修旧如旧”的建设风格,保留了浓厚的江淮民居风貌。累计投入千余人次、机械200台次,全面清理村内垃圾、杂物,整治乱堆乱放现象,推行垃圾分类和定时清运;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修缮破损路面,安装路灯,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加强绿化建设,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绿色生态村庄。改善村居供水、排水系统,保障村民用水安全和生活污水排放顺畅;建设公共厕所,并安排专人定期清洁维护;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缓解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完善文体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健身路径等,满足村民休闲娱乐需求。
青峰岭村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比阳光更炽热的是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比蝉鸣更悠长的是文明乡风浸润心田的旋律。当一纸充满乡土温度的“三字经”真正成为村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它所激发的内生动力,便足以让文明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持续绽放,芳香悠远。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定村规、立民约、家家遵、人人守……”在青峰岭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宣传栏上,村规民约格外醒目,短短的三字句内容涉及移风易俗、邻里互助、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方方面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这可是我们村独创的‘三字经’。”青峰岭村党委委员胡明生笑着说。
近年来,青峰岭村围绕文明村镇创建,着力抓好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助力村居各项事业发展,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2020年安徽省森林村庄、省级电商示范村,2021年合肥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2022年合肥市社会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合肥市文明村,2023年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殊荣。
一部“三字经”凝聚民心公约数
青峰岭村的村规民约,并非自上而下的生硬命令,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集体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源于几年前村庄发展中遭遇的“阵痛”:垃圾处理无序、人情攀比之风日盛、邻里纠纷偶有激化……如何破局?青峰岭的村干部们没有闭门造车,他们积极创新治理模式,推行\"网格化+数字化\"治理,将30个村民组划为9个智能网格,组建退役军人、乡贤、志愿者服务队,构建“村党总支+村委会+村民理事会+农民”四级平台,落实“四事四权”工作法,大家一次次围坐在一起,听乡亲们倒苦水、提建议、话期盼。
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干部群众经过反复拉锯、数十次修改,凝聚了全村最大公约数的《青峰岭村村规民约》最终出炉,每一笔字迹,都映照着村民对更美好生活的真实向往;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他们对家园未来的朴素承诺。
为了推动新村规民约落地,村里大力选树、表彰、宣传身边好人事迹,创新“道德评议会”,评议好人好事与不文明现象,每个季度都会在宣传栏上公开评选“长丰好人”“十星文明户”,树立道德模范。
如何让纸上的条文真正“活”起来,成为村民自觉的行动?青峰岭村找到了巧妙的支点——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奖励,激发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同时,采用“党员干部+N”模式组建服务队,成立“长丰好人”、能手、老干部宣讲团。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为特殊群体送药、慰问,传递党的温暖。
乡风如歌 未来可期
村规民约的深入践行,如同清泉流淌,悄然改变了青峰岭的村容村貌与精神气质。行走在青峰岭村八公里骑行路线上,花草装扮着蜿蜒的道路,处处皆景。“道路左边是我们的螃蟹、特色鱼类养殖基地,右边是我们的桑葚、梨、冬枣等季节性水果采摘园,再往前还能观赏到我们村特色种植作物——碧根果,占地面积约2400亩的种植基地……”跟随着胡明生的步伐,记者深入多个村民组,笔直的水泥路从村口直通家家户户,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屋舍错落有致,路灯矗立、绿化成荫,凉亭、步道、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路边偶有桃树、枣树伸出结满果实的枝丫肆意生长,诉说着夏日的浪漫。
和美的生态画卷需要干群齐心共同“绘制”。青峰岭村坚持“修旧如旧”的建设风格,保留了浓厚的江淮民居风貌。累计投入千余人次、机械200台次,全面清理村内垃圾、杂物,整治乱堆乱放现象,推行垃圾分类和定时清运;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修缮破损路面,安装路灯,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加强绿化建设,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绿色生态村庄。改善村居供水、排水系统,保障村民用水安全和生活污水排放顺畅;建设公共厕所,并安排专人定期清洁维护;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缓解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完善文体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健身路径等,满足村民休闲娱乐需求。
青峰岭村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比阳光更炽热的是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比蝉鸣更悠长的是文明乡风浸润心田的旋律。当一纸充满乡土温度的“三字经”真正成为村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它所激发的内生动力,便足以让文明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持续绽放,芳香悠远。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